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在北京举行。来自世界14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围绕共建“一带一路”齐聚一堂,共商大计。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强调,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中国同各方合作伙伴一道,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共同为全球互联互通贡献力量,为国际经济合作搭建平台,为世界经济增长增添动力。“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一项充满东方智慧、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公共产品。丝路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对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和平合作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和为贵的民族,追求和平发展是中国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必然要求。儒家提倡仁政,主张用仁爱的精神实现“天下大同”。孔子提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孟子提倡“善战者服上刑”,反对“争地以战,杀人盈野”,斥责“春秋无义战”。墨家创始人墨子深谙战争之道,其兼爱非攻思想的核心是追求和平。墨子一生为了反对诸侯间的攻伐战争,多次大无畏奔走游说,制止了多场战争。道家的无为、无争也体现了一种和平思想。老子提倡“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庄子提出“齐物论”,主张万物平等和谐相处,可谓是“道法自然”的和平论。兵家虽以战争为研究对象,但在本质上依然追求和平。在孙武看来,战争不是目的,作战即使百战百胜,也是微不足道的,因为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孙膑也同样认为“乐兵者亡”“穷兵者亡”。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穷兵赎武的基因,对和平的爱好和追求已经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血脉中。
“一带一路”倡议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和平发展的孜孜追求。中国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几乎没有留下殖民或侵略他国的记录,没有像近代欧洲列强一般到处推行炮舰政策。历史上的中国一贯秉持“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理念。唐朝与70多个国家通使交好,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中国历代统治者无不以“太平盛世”“国泰民安”作为治国理政的最高目标,以“和平”“太平”为年号的更是不胜枚举。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认为,中国是一个和平主义的国家,“没有征服的野心”。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取向主要是和平主义的。英国哲学家罗素强调,“如果在这个世界上有‘骄傲到不屑打仗’的民族,那就是中国”, 并主张西方人应借鉴中国文明弥补自身不足。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国际社会“中国威胁论”以及担心中美两国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观点屡见不鲜。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围堵中国而加紧制定新规则的做法也是此起彼伏。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不仅载入中国共产党章程,而且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我国外交政策理念在国家法治层面的最高宣示,体现了中国致力于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不同的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一贯倡导合作而非对抗、共赢而非零和的对外政策理念,积极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营造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构建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一带一路”倡议将中国的和平发展融入国际体系,目标是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三位一体”的新型国际关系,致力于推动共建国家在和平发展的大环境下共建合作共赢之路,实现共同繁荣与发展。
二、开放包容
中国是具有博大宽广胸襟的国度,素来主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尚书》有言“有容,德乃大”。《周易》又曰“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做人行事对他者尊重和包容的态度。中国古代政治理念追求“天下大同”,履行“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政治法则,秉持“达则兼济天下”的普世情怀,这些开放包容的精神深刻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世界秩序和人类福祉的终极关怀,以及一种朴素的共同利益观念。古丝绸之路上的人民也正是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才有了数千年绵延不绝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一带一路”的倡导者是中国,但中国绝不是一家独霸,而是共商、共建、共享。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不管意识形态、发展水平、社会体制是否相同,只要符合本国人民的利益诉求,均可积极参与,为本国和区域经济发展作出有益贡献。“治不必同,期于利民”。每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否合适,取决于本国人民的自主选择。作为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跨区域合作,“一带一路”的发展要做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要实现“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的互联互通格局,充分兼顾各方利益关切,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不搞意识形态对立,不搞地缘政治博弈,也不搞集团政治对抗。
互联互通在开放包容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一带一路”的合作重点,互联互通不仅具有优化产能合作、统筹陆海、互利共赢等经济学意义,更具有达到共生共存之命运共同体的“共”这一文化涵义。这就反映了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欢迎各国加入其中并实现共生、共存、共发展的态度。互联互通构建的是一种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关系网络,旨在促进相关国家交流的便利化,通过彼此需求的相互对接来实现合作共赢,这更加符合共建国家政治多样、文化多元的大环境。共建“一带一路”围绕互联互通,以基础设施“硬联通”为重要方向,以规则标准“软联通”为重要支撑,以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为重要基础,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社会根基,更是人文交流的民意基础,它可以创造比经济贸易更大的外化多重效益。
三、互学互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任何事物都有彼此可取之处,要以虚心的态度来学习并丰富自己。《楚辞》有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论语》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孟子》主张“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些都是很好的例证。文化领域更是如此。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我国有着丰厚的历史资源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近代“西学东渐”以来,中国文化也曾经历“师夷长技”“中体西用”“维新变法”等一系列的转型发展,一些有识之士也在中外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反思比较。一直到现代,中国文化的主流仍然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集百家之所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换言之,中国文化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是为了促进自身的繁荣发展,保持自身民族性才是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绵延不断的根源所在。
历史上的古丝绸之路极大推动了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不仅中国的儒道思想日益“西渐”,起源于异域的佛教、景教、摩尼教等世界其他宗教也相继传入中国。以丝绸之路为媒介拓展开来的中西文化交流,自明末清初始,一些中国人对西方的科学、宗教、语言等开始进行系统研究,欧洲人也开始广泛接触中国的文学、艺术、民俗等,这也奠定了欧洲汉学发展的基础,并一度于17、18世纪形成了欧洲的“中国热”。可见,古丝绸之路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了中外民众精神和信仰层面的融通,为丝路贸易的和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可否认,由于地理、宗教、 民族等各方面不同,如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文明和文化是多元而丰富的,既有中国、印度等东方传统国家,也有俄罗斯、土耳其等欧亚国家以及许多东西交融的国家。不仅如此,共建国家民族众多,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等多元宗教信仰共存,这就为各种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明是平等的,这是交流互鉴的前提。每一种文明都是人类发展和智慧的集体结晶,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去接纳。文明是包容的,这是交流互鉴的动力。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交流互鉴之路,推动形成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相融、民心相通新局面。
四、互利共赢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重视道德的修养和教化,但并不排斥利益的存在。自古“民以食为天”,司马迁也曾指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对利的追求是人的自然本性。儒家实施仁政的重要一点便是“惠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如此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和谐稳定。但在具体实践中,不能唯利是图,要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在二者发生冲突时,中国文化素来主张义重于利,甚至要舍生取义来捍卫人的尊严,因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义以为上”。这种弘义融利的义利观赋予利以义的重任,使得求利的过程符合于义,很好地体现了一种有责任和担当的取舍之道。不仅如此,从阴阳五行到天地人三才之道,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关联性的存在,相互关联而相互影响,这就自然需要协调合作。具体到利,也要做到互利共赢,既要维护自己的核心利益,也要尽己之力来成人之美,努力做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才是中华文化的理想境界。
“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面向世界,惠及全人类。中国提出这一倡议的初心是,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新路径,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共建“一带一路”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为共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好处,为经济全球化增添活力,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新方案,为人类社会进步汇聚文明力量。10年来,“一带一路”合作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合作文件,成立了20多个专业领域多边合作平台。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市场同世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10年的显著成效,搭建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新平台,提升了有关国家的发展能力和民生福祉,为变乱交织的世界带来更多确定性和稳定性。10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共建“一带一路”,既发展了中国,也造福了世界;既是各国共同走向现代化之路,也是人类通向美好未来的希望之路。中国将继续坚持共建共商共享原则,秉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新的强大动力。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全球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各国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愿望不可阻挡。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10年的历程证明,共建“一带一路”站在了历史正确一边,符合时代进步的逻辑,走的是人间正道。我们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携手应对各种全球性风险和挑战,共同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