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目前已经完成了自主设立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论证,有望明年开始招生。山东大学决定自主设立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自身有着很好的基础和优势。山东大学作为新文科建设的领衔单位,在推动交叉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包括率先设立以新型交叉学科为定位的东北亚学院和成立以区域国别研究、高端智库为导向的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根据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的要求,经过反复论证,博士点先行设立三个人才培养方向,分别是区域国别理论研究,以国际区域学理论和战略研究为重点;区域国别综合研究,先期以东北亚研究方向为重点;区域国别专门研究,先期以东亚历史与数字人文领域为重点。以东北亚学院为博士点设点和管理单位,按照交叉学科要求,协同全校资源,打造导师队伍和教学团队。在课程设置上,探索基础课、基础专业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多导师指导培养的方式以及与对象区域、国别大学、机构合作进行调查、实习的国际化培养方式。
先期设立的培养方向既考虑到学科发展的需要,也考虑到山东大学目前的优势。区域国别理论研究方向,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理论为导向,旨在培养具有多学科交叉知识和融合分析能力的中高端人才。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理论要走出西方地缘政治学、“欧美中心论”的思维和导向,以构建共生、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引领的国际区域学、国别学。先期阶段,主要聚焦国际区域理论的构建,涉及区域构建、区域制度、区域治理、区域观、区域认同、中国周边区域、中国区域政策与实践等。条件成熟时,增加需求性强的国别学理论,如国别发展道路、对外政策、历史社会文化等。区域国别综合研究方向,以多学科知识交叉和融合为导向,探索交叉学科知识体系、分析方法与认识论,通过聚焦东北亚区域和国别问题,重点培养对区域国别有全面、更深刻分析能力的中高级新型人才。
东北亚学院作为全国率先以新兴交叉学科为定位的学院之一,在区域国别研究和交叉型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经验,在区域综合研究、专门研究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拥有显著优势。区域国别专门研究,聚焦区域国别专门问题,以交叉学科方法,进行研究和人才培养。先期以东亚历史与数字人文为重点,对标边疆安全、区域命运共同体等学术前沿和国家亟需问题研究,以数字人文为工具和方法,进行中国特色的东亚历史学科、学术、话语权体系建构。根据国家需要和专门优势,进一步拓展专门研究方向,培养具有用交叉学科方法和多学科知识分析区域国别专门问题的人才。
在课程设置方面,基础课为必修课,重点是通用外语+对象国外语(1-2门)和世界史,所有学科方向共享;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国际政治经济学、地缘政治学、世界文明史等;专业课按学科方向分别开设。理论方向,主要包括区域国别学、国际区域学、区域合作学、区域安全学、比较地区主义等;东北亚区域综合研究方向,至少包括东北亚历史、东北亚区域关系、东北亚区域经济,东北亚区域政治、东北亚区域文化、国情综合与专门研究等;东亚历史与数字人文方向,主要包括东北亚古代关系概论、数字人文技术通论、东亚历史、史学理论与方法。还有大量的选修课,尽可能包括更多的交叉学科知识,让学生选择。当然,这些还只是论证的可行性方案,具体实施还会进行研究,使其更科学合理。
人才培养所涉及的许多问题,需要在具体实施中逐步细化,碰到问题,在实践中逐步加以解决。比如,由于导师和授课教师来自多个学院,如何统筹解决导师资格、教师授课、绩效、成果认定以及研究平台共享等问题。作为新学科,如何增拨导师和招生名额,解决导师资格认定和招收硕博生的方向选择等问题。选修课数量多,研究生人数少,不像本科生阶段有选课的人数规模,如何进行安排等也需要研究解决。区域国别学学科人才培养需要让师生都能有到对象国进行“田野调查”的机会,从机制上如何给与支持,也需要有特殊的规定。特别是,区域国别学学位方向培养如何与学位授予相协同,由单科授予转变到交叉学科授予等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寻求解决方案。
开弓没有回头箭,我国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任重道远,只能前行,不能后退。
(未完待续)
(来源:微信公众号“山大国际观察”,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