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鸡毛换糖”到“世界超市”

2024-11-22 来源:“方志浙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非领导人活动时称义乌为世界“小商品之都”。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义乌国际商贸城时鼓励商户们:“小商品、大市场,不断地再造新的辉煌。”义乌地处浙中、金衢盆地东缘,这样一个既不临海也不临边的地方,怎么会成为一张“买全球、卖全球”的一张中国名片呢?《浙江通志·商品市场志》一卷末尾,特载专记《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可见其地位之重。让我们翻开书页,品味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辉煌历史。

  

《浙江通志·商品市场志》

  商贸历史  源远流长

  义乌的商贸传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义乌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土地、植被等自然资源匮乏,农民向土地讨不到粮食,需要寻求别的生路。明清时期,义乌商品生产有长足发展,渐渐形成了“鸡毛换糖”的风俗。在每年冬春农闲时节,老一辈义乌人肩挑糖担,走街串巷,手摇拨浪鼓,用义乌本地产出的红糖熬制成糖块或姜糖,到外地换取禽畜毛骨、旧衣破鞋、废铜烂铁,获取微薄利润。至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义乌从事“鸡毛换糖”这一行业的人很多。1982年4月,谢高华同志接任义乌县委书记,在多次听取县工商局汇报后指出,“敲糖换鸡毛是全县的一大优势,应予大力支持,小商品市场是个纽带,必须加强管理,把它办好”。这一决定,开启了义乌的商业传奇。同年9月,在湖清门的河道上,用水泥板搭起了简易摊位,建成了一个因陋就简的露天市场,这也是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到年底,湖清门小商品市场每个集市日有700多个摊位,商贩、采购者人流如织。1984年,义乌正式提出“兴商建县”发展战略,义乌市场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此后18年里,义乌实现了从棚顶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向室内市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现代市场综合体(义乌国际商贸城)的转型升级。

  市场成就  举世瞩目

  20多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首个调研的县级市就是义乌,此后多年时间,他又十多次到访,他将义乌的发展生动地概括为“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点石成金”,要求全省学习推广“义乌发展经验”,并亲自推动义乌改革再出发。现在,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已发展为国际商贸城,占地640万余平方米,相当于900个足球场的大小。经营商位7.5万个,有110万户市场主体活跃于此,汇集26大类、210多万种商品,与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走进义乌国际商贸城,琳琅满目的商品有序陈列在店铺中,一区主要经营饰品、玩具、仿真花、工艺品;二区有五金配件、电工产品,电子仪器……五区特设进口馆,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类商品。每年到市场采购的境外客商达50多万人次,国人不出国门也能实现“买全球、卖全球”。在义乌西站,满载着“中国制造”的“义新欧”中欧班列日夜不停,加速驶向欧亚大陆的另一端,产品辐射到俄罗斯、德国、西班牙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义乌港,满载货物的集装箱卡车有序出发,开往宁波舟山港装船出海。如今,义乌已具备海、陆、空、铁、邮等全方位的外贸出口物流方式,商品出口高效、便捷。

  业态前景  日升月恒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义乌,考察国际商贸城时,他强调,义乌小商品闯出了大市场、做成了大产业,走到这一步很了不起,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商贸城要再创新辉煌,为拓展国内国际市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作出更大贡献。新生态涌动新气象,今天的义乌,仍孕育着无限可能。2023年3月,义乌国际商贸城二区东,新能源产品市场正式开业运行,成为全国首个新能源产品市场。凭借着义乌特有的商品聚集效应,该市场刚开业便吸引了相关经营主体260余户,引进新能源汽车品牌十余个。

  与义乌国际商贸城五区仅一街之隔的地方,一个名为“全球数贸中心”的新园区正在建设。该园区占地562亩,总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总投资83亿元,由市场、商务写字楼、商业街区、公寓、数字大脑五大功能板块组成。这将是义乌第六代市场,它将为新主体、新行业、新模式、新业态提供新的、更好的承载空间。该市场预计在2025年10月开始运营,届时,世界的目光又将聚焦于义乌。

  40多年来,义乌小商品市场六易其址,十一次扩建,五代跃迁,最终成就“世界超市”“小商品之都”的美名。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正是一座繁华传奇的城中之城。

  (作者:杨霓、廖钰琪,义乌市地方志编纂室)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