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潮而生 勇立潮头

2023-10-17 来源:“凤起苑”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现在的小学生都会在语文课上学到《观潮》一文,通过文字来领略钱江潮的波澜壮阔,感受大自然的雄奇俊美。

  追根溯源,是海陆相接的地理位置以及一系列特殊条件造就了这一天下奇观,与巴西亚马逊涌潮及印度恒河涌潮并称为世界三大涌潮。世世代代伴潮而生的浙江人面对钱江潮不畏惧、不回避、不排斥,而是研究其成因、观赏其壮美、防御其危害。

  对于钱江潮的观察、研究,可以上溯到东汉,会稽人王充在其《论衡》中就明确提出涌潮的大小随月亮盈亏而变化,与现代科学的潮汐理论完全符合。唐代浙东人窦叔蒙撰写了《海涛志》一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潮汐学专著,他还创制了高低潮时推算图,比现存欧洲最早的“伦敦桥涨潮时间表”(制于1213年)要早400多年。

  自唐代以来,浙江观潮就成为风俗,形成了观潮节,成为钱塘江河口地区特有的传统节日。历代文人墨客也竞相“咏潮”,“郡亭枕上看潮头”等名篇佳句千古流传。更有一身是胆的游泳健将竟以与潮水搏击嬉戏为乐,骄傲地自称“侬是江南踏浪儿”(苏东坡诗句),以致今天人们还将敢闯敢干、勇于进取的人称之为弄潮儿。

  而为抵御过强以致形成危害的大潮,自东汉以来,浙江人前赴后继,不断修筑和完善海上长城——海塘,成为中国水利史上的壮举;在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修了《全修海塘录》《两浙海塘通志》《海塘览要》等重要著作,为中国的治水事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翻开历史,人们会发现,如此丰富生动的潮人互动,竟然与浙江几千年来的前进步伐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浙江自古就不断承接着外来文明大潮的鼓荡,浙江人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在潮起潮落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充实着自身,稳健地前进。

  从远古走来的浙江,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异军突起。越王句践十年生聚、霸越平吴,又挥师北上与中原诸侯会盟,使浙江融入了中华文明轴心时代的文明洪流之中。自秦汉一统天下直至魏晋六朝,不同于战乱频仍的北方,安定的浙江成为一片人心所向的沃土,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儒家的文化观念、大量的迁入人口形成了一股大潮,使浙江完成了汉化,经济、文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会稽郡(今绍兴)发展成为与南朝首都建康不相上下的东南都会。隋唐至五代,随着大运河的开通和全国经济重心向江南转移,人力、技术、文化的洪流以更大的规模涌向浙江,杭州从默默无闻的小县成崛起为全国文明的大都市,浙江全境都不同程度地迎来了持续发展和全面开发。宋元时期,浙江开始把目光投向世界,杭州、明州(今宁波)、温州等先后发展成为大型海外贸易港口,货船遍及从高丽、日本到东南亚、再到西亚、东非的广阔地域,巨额财富伴随着外来器物与思想,成就了浙江数百年的繁华。直至明清,包括浙江在内的整个江南在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在全国独占鳌头。

  到了近代,身受欧风美雨的洗礼,浙江得风气之先,办报刊、建学堂、开工厂,兼容并包,走向共和,开启了现代化的进程。在这一时代大潮中,鲁迅、蔡元培等数不清的仁人志士熔铸古今、贯通中西,为中华文明的现代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浪潮的激荡奔涌,为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人指明了道路,嘉兴南湖上一条红船孕育出的红船精神,激励着共产党人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与勇气,使历经百年屈辱的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换了人间”。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确立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从那一刻起,国门开放,全世界的新技术、新思想、新观念如山呼海啸般纷至沓来。浙江人又一次扮演了勇立潮头的弄潮儿,在全球经济海洋中奋勇争先,乘风破浪。改革开放以后,浙商再度兴起,组成了举世瞩目的民营企业群体,当代浙商及其创造的民营经济模式被中国各省作为大面积发展民营经济的样本,充满活力的浙商成为了中国民营经济活的教科书,浙商独特的发展轨迹被称为“浙江现象”,浙江成为全国最富裕的省份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浙江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要求“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殷切期望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大使命。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惊涛拍岸,但中国仍在坚定不移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伴潮而生的浙江依然会是那个敢为人先、搏击风浪的弄潮儿。

  作者: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助理研究员 邴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