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鉴研究》2024年第2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2024-07-22 来源:“社科期刊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内容提要

  ·专稿·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推动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笔谈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总结新时代文化建设和文明演进规律基础上,创造性提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进一步升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首次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年鉴工作作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使命。为进一步推动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本期特约4位省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负责人,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结合年鉴工作实际,就年鉴编纂理论与实践创新进行研讨,以期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更大的年鉴力量。

  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贡献年鉴力量

  李晶

  作者:李晶,男,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天津市委副秘书长、市档案馆党委书记,主要研究方向为档案学、方志学。

  守正创新做好新时代年鉴工作

  刘汉征

  作者:刘汉征,男,河南省鹿邑县人,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地方历史文化。

  以精品引领推动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

  吴伟鹏

  作者:吴伟鹏,男,广东省恩平市人,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方志学、法学。

  做有坚定政治立场的历史记录

  赵增昆

  作者:赵增昆,男,云南省昆明市人,云南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地方史志、区域经济、产业经济。

  ·年鉴编纂·

  基于数据分析的县区级综合年鉴大事记设计——以绍兴地区年鉴为例

  张卓杰

  摘要:大事记是地方综合年鉴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新兴科学,可以清晰描绘出一地大事记的发展面貌,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建议。以6部绍兴地区县区级综合年鉴为例,通过对其大事记规模、月度分布、条目种类、条目来源等情况的数据分析,发现存在整体规模偏小、部分月份事条断层太长、条目全面性要求尚未达成、条目来源渠道较为单一等问题。要提升年鉴大事记编写规范化水平,要在大事记选编这一关键环节上注意标准问题和编法问题。

  关键词:地方综合年鉴 大事记 数据分析

  作者:张卓杰,男,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诸暨市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年鉴编辑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方志学。

  地方综合年鉴社会部类编纂探析

  付莉

  摘要: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部类作为地方综合年鉴五大部类之一,最能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系着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民生等诸多方面。在以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为奋斗目标的当下,编纂好年鉴的社会部类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对年鉴社会部类的深入研究也更加迫切。在参与年鉴评审过程中发现,参评年鉴的社会部类是整部年鉴中相对薄弱的部分,同时也存在修改过程中落实评审意见比较难等情况,亟需提高认识,加强重视程度,在规范的基础上充分记述,从而提升年鉴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地方综合年鉴 社会部类 社会建设

  作者:付莉,女,吉林省吉林市人,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级调研员、副编审,主要研究方向为方志学。

  地方综合年鉴体育类目设置与编纂方法探析

  刘传仁

  摘要:近年来,全国年鉴质量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但对体育等小众类目的记述关注度仍不足。分析近三年申报中国年鉴精品工程的县区级综合年鉴的体育类目,可发现体育类目编纂具有年度特点体现充分、地方特色表达到位、框架结构层次清晰等亮点,但也存在资料不全面、结构不合理、编纂不规范等问题。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认识不到位、惯性使然、缺乏主动突破等。单独设置体育类目是年鉴事以类分的逻辑需要、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年鉴资料全面系统的需要。在体育类目编纂工作中,应注意从转变编纂理念、科学合理设置类目框架、充分体现体育发展活力与体育精神等方面着手,不断提升体育类目的编纂质量。

  关键词:地方综合年鉴 体育类目 框架设置 编纂方法

  作者:刘传仁,男,山东省禹城市人,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一级调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方志学、年鉴学。

  ·专题研究·

  年鉴文本数字化转型路径探析

  任璀洛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年鉴数字化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业界的一种热潮。目前的年鉴文本数字化建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数字化加工方式的单一性,没有挖掘年鉴的核心价值。年鉴的优势在于信息资料的全面、系统、权威,应该从这一优势出发,探索年鉴文本数字化的发展路径。当下,可以结合年鉴文本的特征,逐步实现全文数字加工、设计数据模型、智能数据分析这三个阶段任务,合理开发利用年鉴,为国家发展决策提供信息支撑,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有价值、有效率的公共文化服务。

  关键词:年鉴文本 数字化 转型路径

  作者:任璀洛,男,湖南省汨罗市人,湖南省地方志编纂院湖南省地方文献研究所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地方志信息化数字化、方志馆建设。

  ·专业年鉴研究·

  专业年鉴发展的路径与策略——以天津市专业年鉴工作为例

  姜雨晨

  摘要:天津市专业年鉴编纂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40余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工作机制,质量建设也取得一定成就。在“两全目标”完成后,专业年鉴编纂进一步受到重视,但与综合年鉴相比,发展还是较为缓慢的。通过对天津市现有26种专业年鉴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分析,梳理其中公开出版的13种专业年鉴在工作层面、内容质量层面存在的问题,可为天津市专业年鉴发展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并为全国专业年鉴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下一步,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地方各级责任主体要提高对专业年鉴的重视程度,着力扩大专业年鉴覆盖面、加强专业年鉴质量建设、提升专业年鉴队伍的专业性。

  关键词:天津市 专业年鉴 工作机制 质量建设

  作者:姜雨晨,女,天津市人,天津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年鉴》编辑部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年鉴学、天津城市史。

  ·回顾与发展·

  民国时期年鉴出版整理情况概述

  张峰 娄纯 张丽丽

  摘要:民国时期是我国年鉴发展史上第一个繁荣期。改革开放后,随着年鉴编纂出版种类的增多和数量的显著提升,与民国时期年鉴有关的出版整理等研究不断丰富。在对民国时期年鉴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进行整体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图书馆馆藏民间时期年鉴情况,进一步进行整理分类,可揭示这一时期年鉴出版及发展的基本规范和规律。同时,针对目前民国时期年鉴整理工作中出现的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等问题,可以明确提出今后年鉴整理与研究工作的思路。下一步,应将民国时期具有年鉴性质的年刊、年报等文献纳入年鉴研究中,建立统一的民国时期年鉴数据库,为年鉴研究工作提供新路径。

  关键词:民国时期 年鉴 出版整理 年鉴史

  作者:张峰,男,河南省民权县人,国家图书馆典藏阅览部参考书组组长、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民国文献、阅读推广;娄纯,女,北京市人,国家图书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民国文献整理;张丽丽,女,北京市人,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年鉴学、年鉴开发与利用。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