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志》2022年第1期提要

2022-11-23 来源:“方志中国”微信公众号
  
  传统质素和时代图景:也谈志书编修的承继与嬗变——以浙江萧山修志为例
  徐 鹏
  提 要:对前代修志进行回望、总结与反思,是地方志编修的优良传统。二轮修志收官在即,本文以浙江萧山现存8部志书为例,由体例体裁、资料内容、性质功用三个维度切入,讨论方志编修如何在把握、擘画“地方”的传统质素与时代图景间因革演进,尝试触知修志文脉赓续的内在规律,以期对即将启动的三轮新志编修有所裨益。
  关键词:萧山 传统质素 时代图景 三轮修志
  第一、二轮《海南省志》突出地方特色的实践
  陈家传
  提 要:以海南省第一、二轮地方志书编修为例,全面梳理第一、二轮编修地方志书突出地方特色、地域特点的探索与实践,为第三轮地方志书编修提供借鉴。
  关键词:志书编修 地方特色 地域特点 探索与实践
  方志文献的若干问题与对策浅探——以宋人诗歌为例
  张 剑
  提 要:方志中所收宋人诗歌的文献问题,有“误收”“重出”“作伪”三类。《记纂渊海后集》记录的邵雍一首残诗,在后世方志文献中又衍生出苏轼、黄庭坚、释如晦、谢谔四位作者,反映出方志文献的复杂性。对方志文献的考辨,首先要贯彻史源学的方法,其次应提倡依据可信度的高低对方志文献划分信任等级。明确标举这两条原则,不仅是对文献学传统经验的重温和激活,也是由于新时代研究范式的召唤。
  关键词:方志 宋人诗歌 文献问题 史源学 信任等级
  明代方志功用说探研
  刘永强
  提 要:明代修志者认为,编纂志书是地方官员一项重要的工作,一些地方官员也已经自觉地把修志视为自己的职责,如认为编纂志书为“邑之大典也,官兹土者之责也”,“固王政之首务”“系邑政先务”,修志为“官职”“官责”的观念基本形成。方志功用问题是明代修志者比较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梳理了明代修志者关于方志功用的不同观点,侧重分析了资治、教化、存史三项基本功用的有关历史内涵,希望对考察明代方志编纂在中国方志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有所裨益。
  关键词:明代 方志功用 资治 教化 存史
  古代方志设立“杂记”的传统及其门类功能与价值
  曾繁靖
  提 要:自宋代方志体例定型之初,“杂记”“丛谈”一类门目的设立即已成为普遍惯例。在古代方志中,“杂记”一般被视为“征材之所余”,具有维护志书体例、保存琐碎资料的方志编纂学功能,同时还表现了修志者对各类地方文献的价值判断。“杂记”中保存的街谈巷议、轶事奇闻等内容,具有史学、文学与地域文化等多方面的价值。历代许多修志者在相关的序跋中论述了“杂记”的性质、功能与价值等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料,这在当代方志学的理论建构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方志 杂记 功能 价值
  “邑之精神命脉”:《清平县志》的编纂、特色及价值
  李 斌
  提 要:目前所见最早《清平县志》是清道光十八年本,至光绪七年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增删,为《重刊清平县志》,两部县志是研究清水江上游特别是凯里地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目前学界未有专文论及。通过对县志的编纂、版本与体例、特色与价值以及存在的纰漏等方面对县志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与考证,揭示其价值和不足,以便学界利用。
  关键词:清代 《清平县志》 《重刊清平县志》 地方志 编纂学
  查氏水西庄与乾隆“天津府县志”的纂修
  李金华
  提 要:乾隆年间,随着天津设府,附郭天津县,天津地位迅速提升,天津地方志编纂工作提上日程。乾隆二年(1737),《天津府志》与《天津县志》编纂工作相继启动。作为天津首部府志和县志,由于修志机构健全、修志成员同心协力,尤其是聘请寓居于天津查氏水西庄著名学者吴廷华、汪沆担任“总修”和“分修”,保证了修志质量,为天津修志活动提供成功范例与经验。查家为吴、汪二人提供优厚条件,搭建文化交流平台,营造研经讨史的学术氛围,为志书成功纂修提供重要保障。
  关键词:天津府志 天津县志 查氏水西庄
  多元与分层:明清时期广西思明府的信仰图景——以《思明府志》为中心的考察
  付广华
  提 要:明清时期,华南边陲经历进一步的国家化,进而引发当地信仰图景的变迁。文章以广西思明府为个案,通过挖掘从明至清多次纂修的《思明府志》等文本资料,参照考古发现和田野调查资料,揭示出华南边陲多样化的信仰图景。作为中央朝廷、地方上层精英和普通民众共同构筑的精神图景,华南边陲的信仰图景由官方祭祀体系、制度性宗教和本土民间信仰构成,显示出信仰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表征出帝国边陲的社会分层和多元能动性。
  关键词:华南边陲 信仰体系 明清时期 思明府
  乾隆“伊犁将军府”的设立
  与肃州城镇经济的回落——基于西北稀见方志的梳理与分析
  吕 强
  提 要:乾隆二十四(1759)年后,随着新疆统一,清设“伊犁将军府”,统辖天山南北的军、政事务。在此背景影响下,清初曾号称西北“边陲一大商埠”的肃州,此时因军卫职能的下降、军需物资的减少以及边贸经济的锐减而导致城镇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回落。本文就以肃州为个案,分析“伊犁将军府”设立后,作为西北边疆城镇商业经济重镇的肃州,其城镇经济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反映出清代西北边疆城镇的内地化趋势,即由边城到内城的历史发展轨迹。
  关键词:肃州 伊犁将军府 经济 回落
  从家族记忆到史乘书写——南雄珠玑巷新探
  孙廷林
  提 要:作为家族记忆的“珠玑巷”,至晚永乐年间,已在珠江三角洲谱牒文献中个别地出现。而在史乘文献中,直到嘉靖《南雄府志》,珠玑巷才进入史乘书写。珠玑巷所在之地,宋元时期以沙水墟、沙水驿、沙角镇等知名。宋元至明朝前期,南雄即便存在珠玑巷,也并不引人注意。正德至嘉靖初年,南海梁焯“访求其地”,“言于郡守,树坊表识之”是标志性事件。自此以降,珠玑巷迁民说广泛影响明代中叶以后的珠江三角洲谱牒书写。南雄珠玑巷最终成为承载历史文化和族群认同的地标,更成为珠江三角洲族群、岭南族群乃至海外侨胞文化凝聚力、向心力的象征。
  关键词:珠玑巷 家族记忆 史乘书写 谱牒文献
  关于20世纪初德国到中国新疆考察旅行的若干问题——以德国档案文献为中心
  居政骥 许建英
  提 要:通过挖掘德国外交原始档案,厘清20世纪初德国到新疆考察旅行的详细内容,梳理当时英、俄两国对德国赴新疆考察队的支持与帮助,揭示德国酝酿第五次吐鲁番考察旅行及未能成行的历史真相,对深化策勒村事件研究提供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史料依据。
  关键词:德国 新疆 勒柯克 英国 俄国
  唐绍仪的沪北旧居及其姻娅圈:以新见《上海图书馆藏唐绍仪中文档案》为基础
  王启元
  提 要:唐绍仪曾在卸任北洋总理后,寓居上海北部租界的公馆之内,在此迎娶第三任太太。但那座沪北唐宅因文献不足征,几乎完全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依据近年新刊布的《上海图书馆藏唐绍仪中文档案》,终于找到沪北唐宅的准确位置,甚至,此建筑主体依然保存完好。同时,据唐档记载这所宅子属于其第三任岳家、顺德吴氏的产业。这种档案文献与地方史志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可以更加深入与全面地还原历史人物的活动空间与因缘,赋予历史场所丰富的内涵,成为勾连地方史志与现实城市文化空间的重要纽带。
  关键词:唐绍仪 档案 地方研究 老靶子路 吴涤宣 旅沪粤人
  来源:《中国地方志》2022年第1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常畅)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