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新编地方卫生志中有关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的资料,从整体或局部介绍各志愿医疗队的基本情况,不仅对学术研究是重要的补充或印证,而且能在教育引导广大医务人员权衡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尽管当前新编地方卫生志中关于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资料的搜集、整理、编辑和利用还存在局限,但其自身所具备的珍贵价值必将吸引愈来愈多研究者的关注。
关键词:地方志 志愿医疗队 资政育人
新编地方卫生志中有丰富的关于各种类型医疗队的相关资料,包括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以下简称“志愿医疗队”)、救灾医疗队、援藏医疗队、农村巡回医疗队、支援革命老区医疗队、援外医疗队等。其中,各省市新编卫生志中关于志愿医疗队的很多资料直接取材于档案馆档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资政育人价值。
目前学界有关志愿医疗队的诸多研究成果中,仅有部分学者运用地方志中的相关资料进行直接引证或补充说明,也有个别学者参考卫生志中的资料作为侧面印证。应该说,各地新编卫生志中关于志愿医疗队的资料还未引起广泛关注。基于此,本文以志愿医疗队为例,根据《安徽省志·卫生志》等17部省级卫生志、《厦门市卫生志》等29部市级卫生志中关于志愿医疗队的相关资料,对其基本内容、重要价值及利用中的问题与解决路径等进行简要评述,以期能对相关学术研究和方志事业的发展有所助益。
一、地方志中志愿医疗队资料的基本内容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鉴于战争初期志愿军伤病员较多及前线医疗卫生力量不足,中央卫生部、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等号召国内广大医务人员报名参加志愿医疗队赴前线开展医疗救护工作。据时任天津市卫生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蔡公琪回忆,1950年11月初,他代表该局到中央卫生部听取党中央指示,“因志愿军作战前线有若干伤员,前方卫生部门医务人员和医疗技术力量不足,要发动京津医务技术人员赴朝鲜救护伤员”。另据曾是上海市志愿医疗队成员的温宗仪说:“我志愿军入朝时正值严冬,因战局急需,部队携带御寒装备不足,衣着单薄的战士冒着严寒与装备优良的美军抗衡,给部队带来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因而战伤、冻伤的人员很多,急需增强战地医疗救护力量。为此,我志愿军20军党委指派侦察科长周曼天和参军的上海护士范丽娟等4人来沪要求上海支援医务人员,经陈毅市长特许,在小范围内进行动员招募志愿军医疗队员。”此后不久,全国各地志愿医疗队迅速组建并开赴朝鲜、我国东北地区及“关内”各康复医院开展志愿医疗服务。
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散尽之后,志愿医疗队的突出事迹及贡献已被铭刻在历史记忆中,一些参加过相关工作的医务人员常有回忆录和各种纪念性文字出版。20世纪80年代以后,志愿医疗队的历史贡献则被各编卫生志记载。各地新编地方卫生志大多用较为详细的数据记载志愿医疗队的基本情况,主要为志愿医疗队出发时间地点及人数、服务期间的工作状况及成就、完成任务返回时间、队员立功受奖情况等。本文主要对新编地方卫生志中关于志愿医疗队内容的异同进行重点阐释。
新编地方卫生志中关于志愿医疗队内容的相同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大部分省市卫生志对各志愿医疗队出发时间及服务地点等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如在上海,由第二军医大学组建的志愿医疗队于1950年11月18日前往朝鲜及我国东北地区服务;在北京,第一批志愿医疗队于1950年11月26日前往长春第18陆军医院开展医疗救护工作;同日,天津市志愿医疗队第一大队赶赴我国东北地区;在江苏,南京市志愿医疗团首批团员于1951年1月30日前往朝鲜;在湖北,第一批志愿医疗队于1951年1—6月在朝鲜及我国东北地区服务。《安徽省志·卫生志》等也有关于志愿医疗队的内容。
二是在各志愿医疗队的具体工作成绩方面,各省市新编地方卫生志也多有专门记载。如在协助地方及部队救治伤病员方面,河南省第四批志愿医疗队(河南分队)施行手术725人次,抢救重危病员38人次,打石膏718人次,为中朝人民群众诊治疾病1500人次。南京市志愿医疗团五批团员在我国东北地区服务期间共收治3.3万人,施行大小手术1.5万人次,采血140万毫升,救治危重伤员3000余人。湖北省第二批志愿医疗队在河南漯河服务期间共进行手术689次,麻醉1404次,组织疗法657次,检验15175次,X光透视231次,帮助伤员洗衣35017次。此外,部分省市新编地方卫生志亦记载有志愿医疗队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为美军俘虏提供良好救治服务等内容。如由芜湖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与浙江等省医务人员共同组建的中国红十字会国际医疗服务队第四大队第一分队,于1951年7月赴朝鲜昌城郡志愿军政治部战俘营管训处一团卫生所承担1200名战俘的医疗任务,在很短时间内和极简陋的条件下与第一分队其他成员一起手术200多次,扭转了战俘大批患病死亡的情况。应该说,类似数据在各省市新编地方卫生志中较为丰富,本文所展示志愿医疗队在朝鲜、我国东北地区及“关内”各康复医院三地的工作数据,一方面说明志愿医疗队的突出贡献与不朽功绩,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各省市新编地方卫生志中关于志愿医疗队内容的重要价值。
各地新编地方卫生志中关于志愿医疗队内容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内容记载上重点不同。大多数省市卫生志如《江西省卫生志》等均记载当地组建志愿医疗队支援前线的内容,有部分卫生志除该内容外,还记载组建战勤医院及康复医院接收并救治志愿军伤病员的情况。如我国东北地区在为前线输送志愿医疗队的同时,自身也承担组建战勤医院救治伤病员等工作,《黑龙江省志·卫生志》《吉林省志·卫生志》《辽宁省志·卫生志》等即对战勤医院的组建及隶属关系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此外,《甘肃省志·医药卫生志·卫生》《宝鸡市卫生志》等也记载了部分志愿军伤病员被转送至“关内”各康复医院进行医治的基本情况。应该说,上述各战勤医院及康复医院在事实上同样发挥了志愿医疗队的作用及功能。
二是对重要细节的记载方面有较大差异。如在志愿医疗队员的入选方式上,《无锡市卫生志》《柳州市卫生志》等记载较为模糊,而《福州市卫生志》《长春市志·卫生志》等则明确指出使用了抽调医务人员组建志愿医疗队的方式。《云南省志·卫生志》明确指出,“1951年6月,在昆明地区卫生战线的2000名自愿报名者中,云南省人民政府选拔出12名医务人员……组成云南省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志愿医疗队员的人选直接关系到医疗队能否顺利开展志愿医疗服务工作,因此在记述有关内容时,既要有宏观整体论述,又要重视容易被忽略的关键细节。
总体说来,各省市新编地方卫生志中记载有各志愿医疗队出发时间、服务地点、服务期间主要工作成绩等内容。同时,这些卫生志在对志愿医疗队记述的侧重点及重要“细节”的记载等方面亦存在较大差异。还需指出的是,卫生志中所载志愿医疗队工作多是从宏观视角进行概括性介绍,较少“深描”,内容远没有当时的真实情况“丰富多彩”,想要在志愿医疗队的研究方向上做出更有价值的成果,还需在上述资料的基础上挖掘相关档案资料、口述资料等作为支撑。
二、地方志中志愿医疗队资料的重要价值
各省市新编地方卫生志中有关志愿医疗队资料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能够对学术研究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或者说为学术界有关研究寻觅可替代性史料创造了可能。如据资料显示,抗美援朝时期全国各地先后组建159支志愿医疗队(团),其中入朝服务的医疗队共55支;在我国东北地区服务的医疗队共65支;参加“关内”康复医院工作的医疗队共39支。新编地方卫生志有关资料清楚揭示志愿医疗队曾在哪些地区工作过,这些资料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补充说明作用。同样,尽管各省市卫生志中有关志愿医疗队工作期间所取得成绩数据有详有略,但并不妨碍其在学术研究中起到补充说明的重要价值。据不完全统计,抗美援朝时期战斗在前后方的中国志愿医疗队共施行大小手术67000余次(占前后方手术总数的33%),开展石膏术11000次。应该说,这一数据亦是一个粗略记载,并无抗美援朝时期各志愿医疗队工作成绩的详细记录,而各省市新编地方卫生志中的有关数据能够起到补充说明作用,如前文借助卫生志资料详细说明的河南、南京、湖北三省部分志愿医疗队的工作成绩数据,《大连市志·卫生志》《泉州市卫生志》等也有相关记载。
此外,目前学界相关研究进展之所以较为缓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部分省市档案馆并不开放有关志愿医疗队的档案资料,或者说其尚未对该资料进行整理。笔者也曾多次前往天津市档案馆查找相关档案,该馆虽列出部分支撑性史料,但并不对外开放。在缺乏直接史料支撑的情况下,研究者需寻找其他可替代性史料,而各省市新编地方卫生志所载有关内容即提供了此种可能。就《天津通志·卫生志》而言,该资料对当时组建志愿医疗队的领导机关、医疗队员在前线的医疗服务等进行概述,用图表列出每支志愿医疗队的人员组成、成立日期与返津日期等,为研究者开展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支撑。
二是能够为党和政府应对各种正常或突发情况(如工农业生产建设、疫情、战争、汛情、地震及各类突发事故)提供经验借鉴。这里所说医疗队已不仅仅局限于抗美援朝时期各地所组建的志愿医疗队,而是扩展至生产、救灾等过程中所组建的性质相同或类似的各种医疗队范畴。之所以说“正常情况”,是因为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在任何时期均以工农业生产为工作核心,医疗卫生工作同样如此。如在“一五计划”时期,全国各地医疗单位、医学院校等派出各种规模的医疗队或医疗小组赴工厂车间、矿区等为广大工人服务,以保证各类工业建设的正常运转与推进。当然,这一时期也有各类规模的医疗队或医疗小组在农忙时节下乡为广大农民服务,以保证国家农业建设的稳步发展。而“突发情况”,主要指各类疫情、汛情、地震、战争或各类事故等情况,医疗队机制是应对这种情况的较好方法,它能在较短时间内集聚起当时当地急需的医疗卫生力量,为伤病员提供良好的医疗卫生救治服务,最大程度挽救伤病员的生命。新编地方卫生志所载各类型的医疗队资料能起到历史镜鉴的重要作用,进而能使党和政府从中汲取并提炼出应对现实社会生产建设及各种突发情况的经验教训和方式方法。
三是能够发挥重要的宣介功能和爱国主义教育价值。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我国集中最大力量为前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提供持续且稳固的后方阵地,广大医务人员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在中央卫生部、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等号召广大医务人员组建志愿医疗队支援前线的通知发出之后,医务人员踊跃报名参加。在救治伤病员的过程中,广大医疗队员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甚至有部分医务人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参加丹东市赴朝医疗队的护士周满荣,在朝鲜西山里执行任务时牺牲在美机的炸弹下;天津市志愿医疗队第五大队医生刘振芳在自己发烧的情况下仍冒雨爬山为伤员治疗,不幸献出年轻的生命;很多队员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在土坯房或旧庙中为伤员做手术;外科医生张化新在手术中遇上敌机空袭,炸弹落在手术棚附近,他坚持把手术做完才转移到安全地区。类似的感人事迹在《泉州市卫生志》等志书中也有记载。新编地方卫生志所载的这些感人事迹能够穿透时空限制直抵人心,在教育引导广大医务人员在面对党和政府的号召时如何衡量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起到积极作用。除各省市新编地方卫生志所载感人事迹外,不少抗美援朝时期参加过志愿医疗队的医务人员的光荣事迹或由其本人撰写的回忆性文章已被集篇成册在社会上公开发行,如《血染白衣别样红·东北军区志愿赴朝医疗队回忆录》《光辉的历程·上海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回忆录》等,有一部分老战士在退休后仍发挥余热,在中小学对学生们宣讲当年的各种战斗故事。上述各省市新编地方卫生志所载资料、志愿医疗队员撰写的回忆录、以及老战士的各种宣讲等,形成一股合力,在教育引导广大民众爱党爱国,促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是民族记忆或者说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从1951年10月26日纪念抗美援朝一周年到1955年10月2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隆重纪念抗美援朝五周年,从2000年10月25日纪念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到2020年10月23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等,我国多次在抗美援朝纪念日举办隆重的纪念活动,这段历史早已成为民族记忆、集体记忆,融入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新编地方卫生志作为特殊的史书和信史,记载、保存各地派出志愿医疗队奔赴前线开展志愿医疗服务的基本内容,为后人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提供了窗口和突破点。尤为重要的是,这些记载能够让后人真正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地方志中志愿医疗队资料的利用问题与解决路径
新编地方卫生志中关于志愿医疗队的资料在利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有关资料的翔实程度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安徽省志·卫生志》等17部省级卫生志、《厦门市卫生志》等29部市级卫生志的仔细对比可以发现该问题较为突出。其中大部分关于志愿医疗队的资料较为详细,如《南京卫生志》不仅叙述南京市党和政府对医务人员进行动员的基本情况,同时也较为翔实地记录了南京市志愿医疗团下辖各队的性质特点、在人员配备方面有何侧重、工作地点、工作任务、在具体工作中克服了哪些困难、取得了哪些成绩等。又如《广西通志·医疗卫生志》在叙述志愿医疗队时,尽管当时广西仅有4批共58名医务人员参加志愿医疗队,但该志书仍用较大篇幅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每批队员的人员组成、工作地点等情况。而其他省市卫生志如《广东省志·卫生志》则用“1951年2月,中山大学医学院、广州中央医院、北江、珠江、粤中、兴梅区医院等先后抽调114名医务人员组成6支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赴朝鲜参加医疗救护工作”的表述,较为笼统地介绍当时广东省派出志愿医疗队的情况。相较于其他地区,《广东省志·卫生志》的记述显然不够充分。
由上述内容可看出,各地在编写志愿医疗队部分时在内容的详细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这给相关学术研究带来一定困难。“质量是志书的生命,也是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述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卫生志编修部门制定统一的编著标准或细则,明确“规定志书内容必须包括的基本要素……即时间、地点、事件、人物、过程、结果,以此为抓手,制定相应的内容要素。”具体至各省市新编地方卫生志中有关志愿医疗队的内容而言,就需要进一步明确写清楚各志愿医疗队的领导机关、组队方式、人员构成、服务地点、工作成绩、出发返回时间甚至是志愿医疗队员的待遇问题及家属问题等。在此基础上,另一方面也需要各地编修部门根据当时当地医疗卫生界的实际情况描绘出该地在组建志愿医疗队等阶段中的特色,从而使得有关志愿医疗队的内容兼具共通性与特殊性。
二是部分省市新编地方卫生志在目录设置上有较大区别甚至缺漏。如《北京志·卫生卷·卫生志》《天津通志·卫生志》等在目录设置上明确用标题为“医疗队”的一章或一节介绍包括志愿医疗队在内的援外医疗队、援藏医疗队、救灾医疗队等。《福建省志·卫生志》《辽宁省志·卫生志》等亦分别设置“社会医疗与援外医疗”节及“特殊援助医疗与管理”章介绍各医疗队。《云南省志·卫生志》则设置题为“其他医疗活动”和“援外医疗”两节分别记述该省志愿医疗队等,其部分内容又基本相同或重叠。也有省市卫生志如《山东省志·卫生志》并未在目录中专门设置章节介绍志愿医疗队。《青岛市志·卫生志》则在目录部分明确设置题为“医疗队”的一节介绍志愿医疗队等。此外,另一需要注意的问题即各省市地方卫生志在目录设置上是否应将志愿医疗队、救灾医疗队等和另具特色的援外医疗队等分设章节分门别类地介绍,还需要各省市地方卫生志编修部门在设置目录时慎重考虑。大多数省市卫生志如《广西通志·医疗卫生志》等并未将二者分开叙述,而是统一归类于题为“医疗队”的章节进行介绍。
可见,大多数省市地方卫生志在这部分的目录设置上明确以“医疗队”为题,部分省市地方卫生志尽管在目录中使用的名称不一,但其基本内容并无太大差别,因而可以考虑规范并统一目录中的称谓。当然,也有个别省市卫生志并未设置专门章节记述志愿医疗队,这就需要该地方卫生志编纂部门在充分了解当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增设相关章节进行专门叙述。
三是部分省市地方卫生志所载内容准确度欠佳。据《上海通志》记载:“1951年1月25日,上海医务界首批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321人分赴长春、齐齐哈尔、通化。”然而,通过对多方资料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上海市首批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总人数应为320人,而非321人。上海市档案馆所藏该市第一批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人员统计表格详细记载了首批志愿医疗队下辖3支大队的人员组成——第一大队113人、第二大队109人、第三大队98人,合计320人。《上海卫生(1949—1983)》一书同样记载:“上海市第一批志愿医疗手术队……下设三个大队,共320人。”
据上述内容不难看出,个别省市卫生志所载关于志愿医疗队的资料不够准确,这给研究者利用该资料开展学术研究造成误导和困难。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地方卫生志编修部门制定科学的编纂、评议和审查验收制度,在编纂该资料时仔细查找相关档案等并仔细核对各项数据,使卫生志中的相关内容都有据可循。另一方面也启发研究者们在利用卫生志中的相关资料时需搜集多方资料并进行对比鉴别。同时,各省市地方卫生志编修机构要“主动走出去……要加强与党史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档案馆等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使编纂出版的卫生志资料真正成为信史。
结语
应该说,各省市新编地方卫生志中关于志愿医疗队的资料虽已引起学界关注,但还尚未充分发挥出重要价值。原因之一是尽管当前中共医疗卫生史等研究领域已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尤其自2021年7月中国社会史学会医疗社会史专业委员会成立后,更是为凝聚医疗社会史研究相关学者、深化相关议题研究、推动学术发展和深度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但限于不同学者研究旨趣各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研究这一“点”则尚未引起过多注意。笔者相信,随着学界对抗美援朝战争及相关领域研究的不断拓展和深化,有关志愿医疗队的研究也必然会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原因之二则亦可能与新编地方卫生志中有关志愿医疗队的资料不甚完整甚至存在缺漏、错误有关,这给学者对其深入研究带来较大困难。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地方卫生志编修部门与历史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内的专家学者通力合作,从不同视角切入以将该资料修著完整,从而为研究者留下一份珍贵资料。
总体而言,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笔者相信学界会对新编地方卫生志中包括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在内的各种疫情、汛情、环境卫生、工业卫生、妇幼保健、援外医疗等资料有更加深刻的体悟。同时,随着未来各省市卫生志编修部门及学界对地方卫生志资料的不断搜集、整理、编辑和利用,相关学术研究和方志事业定会稳步向纵深趋进。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