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舌尖上的春天,你尝过了吗?

2023-04-10 来源:“方志中国”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一到,广东气温升高,雨量增加,草木萌发,春耕倍忙。此时广东南部插秧已达高潮,北部则忙于播种,故有“清明谷雨紧相连,春耕浸种莫迟延”“清明唔浸谷,大暑无禾熟”等农谚。

  著名华侨之乡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田野围绕着村庄(来源:梅州旅游)

  清明除了节气外,还是一个祭祖扫墓、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扫墓这个习俗起源很早,战国时已有相关记载,至唐玄宗时已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的“五礼”之一,每逢清明,“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墓。”(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

  广东潮汕、客家地区多俗称扫墓为“挂纸”,清明的祭扫为区别于冬天扫墓,也称“挂春纸”。在清明这天,人们多备祭品家祭或扫墓,敬祖念先。

  珠海香洲烈士陵园(来源:《珠海市志》)

  清明节的习俗十分丰富,除了扫墓外,全国各地还流传着踏青、放风筝、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祖的肃穆,又有踏青的欢笑,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在梅州、清远等地区,人们清明时会在门前插上艾草或桃枝,东莞则是买“清明扇”,皆谓之驱邪。广府地区则有在门前插柳枝、在阳台上挂转运风车的旧俗。

  “清明至,青团香”

  近年来

  来自江南一带的青团

  一跃成为大江南北的春季“网红”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

  记述了青团的制作过程:

  “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

  笼统地概括了

  南方人家青团的普遍做法

  不过你可知道

  广东人其实也有属于自己的“青团”

  在广东

  青团这种绿油油的

  散发草木香气的时令点心

  绝非只有小圆胖子一种形态

  客家地区吃的是“清明粄”

  潮汕地区则是“朴子粿”“鼠曲粿”

  做法既相近又有各自的风味

  客家人的清明粄也称药粄、青粄,是一个大家族,以米粉为基础原料,加入各种各样的草药植物,用艾叶做的是“艾粄”,用苎麻叶做的是“苎叶粄”、用鸡屎藤做的是“鸡屎藤粄”,用狗贴耳草做的是“狗贴耳粄”,常见的馅料有芝麻、花生、糖等,可甜可盐,任君选择。

  

  清明粄的制作过程(来源:河源市地方志办公室)

  清明粄(来源:河源市地方志办公室)

  潮汕人多用朴子树的嫩叶和米舂粉,发酵放糖,做成朴子粿,色泽青绿,口感松软。朴子树嫩叶一年只生一次,是只有清明前后能吃到的限定美食。传说潮汕先人每逢饥荒之年,都要采朴子树叶充饥度荒,后人相沿成习,意为不忘本。

  朴子粿(来源:潮州电视台)

  不同的名字、做法中

  蕴含着不同的地域风土

  和相同的人文情怀

  无论是哪一种做法

  一口下去就是春气荡漾

  好像咬住了春天

  美味归美味

  青团可能引发的健康问题不可忽视

  那么

  我们该如何科学食用青团呢?

  这几类人请克制

  青团的主材料糯米粉粘性较大,难消化,糖尿病患者,胃肠道疾病患者,胆囊炎、胆结石的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高血糖/高脂血症患者,脾胃虚弱人群,肥胖超重人群,老年人和小孩等人群建议少吃或尽量不吃。

  食用注意事项

  1.不宜冷吃

  冷却后的点心淀粉老化,不仅口感会变差,还有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感染肠道疾病等问题,尽量趁热吃。

  2.不宜混合肥肉吃

  部分创新口味的青团馅料中含有肥肉,糯米粉与肥肉混合食用容易引起肠胃负担,造成肠胃不适。

  3.需控制量

  糯米粉可作为主食,且各种馅料热量普遍较大,应适量、适时食用。

  4.添加膳食纤维一起吃

  为避免加重肠胃负担,尝“春”时最好搭配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山楂等一同食用,帮助消化。

  购买注意事项

  1.选择正规渠道

  尽量选择超市、商场等正规经营渠道购买,并索取和留存购货凭证。

  2.查看包装袋信息

  重点查看配料表、生产日期、保质期或保存期、储存条件等产品内容。有信息不全/不清晰/出现篡改迹象、漏气、破裂等包装袋的产品谨慎购买,尽量购买预包装产品,不购买散装的。

  3.按需购买

  根据个人需求,不要大量囤购,尽量挑选清香味浓郁、颜色自然油绿的青团。发青、发黑、颜色过于艳丽、煮出来有褪色痕迹的青团,最好不要食用。

 

  制作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资料来源:《广东省志·风俗志》《广东民俗大典》、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方志广东x广东疾控 联合出品

  来源:“方志广东”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