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
方志编修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发端,“方志”一词则首见《周礼·地官》。
秦汉
东汉时期出现了地方志的雏形,如地记、郡书、图经等,记载一定行政区域的山川、风土、物产、人物等情况。地记、郡书在魏晋南北朝得到发展和繁荣。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地记发展繁荣时期。以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有耆旧传、先贤传等,以地理风俗为主要内容的有异物志、水道记、山水记(或山川记)、地记、风俗记等。多为私人撰修。
隋唐
隋唐时期,朝廷号令编纂图经(图志、图记),其内容主要包括建置沿革、地名的由来、山河的走向、物产、风俗民情和名胜古迹等。
两宋
两宋时期,多次编纂全国性总志,官修、私修志书达四百余种,方志内容更加全面、丰富,体例形式渐趋稳固,体例基本定型。
元朝
元代创修《大元大一统志》,开创了一统志编修的先河。
明朝
明代修志事业十分兴盛,方志编修日益制度化,朝廷多次颁布修志诏谕,制定统一凡例。永乐十年(1412)颁布的《修志凡例》,是已知中国最早颁布的志书编纂法令。
清朝
清代方志编修进入封建时代的全盛时期,“虽僻陋荒岨,靡不有志”(乾隆《蓬溪县志》),官修性质进一步明确。大批学者参与修志,如戴震、章学诚、孙星衍等,学术争鸣活跃,初具方志学学科意识;章学诚更是被梁启...
民国
民国时期,志书的体例和记述内容开始随时代演进而发生变化,方志开始向近代转型。许多著名学者亲自参与修志,方志体例与编纂方法均有所发展,名志佳志迭出。
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全国开展了两轮大规模地方志编修工作,编纂出版大批志书、年鉴及地情书,整理了大量的历代方志,形成了庞大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群。
7月6—12日,2025年第一期全国地方志工作机构新任负责人培训班在山西太原举办。
查看详情7月7日上午,《简明河南抗战史》新书发布会在郑州市举行。
查看详情6月27日,中共武汉市委副书记、武汉市人民政府市长盛阅春主持召开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并召开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会议,研究部署武汉市...
查看详情6月26—27日,天津市2025年地方志业务培训班在天津市委党校(蓟州校区)举办。
查看详情6月23—2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业务培训班在南宁师范大学举办。
查看详情6月24日,中共郑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组织召开第三轮《郑州市志》编修工作专家座谈会,郑州市委党史方志室主任丁淑杰出席会议并致...
查看详情7月4日,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地方标准《成都市地方志数字化加工技术规范》(DB5101/T 221—2025)(以下简称《规范》)。
查看详情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搭建方志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全国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拟于2025年11月(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查看详情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化年鉴理论研究,加强年鉴学术交流,推进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中国地方志学会...
查看详情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和关于地方志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进一步加强地方志网络传播...
查看详情3月7日,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简称四川省志办)印发《关于加强乡镇(街道)志、村(社区)志编纂出版进度和质量把控的通知》(以下...
查看详情为贯彻落实江苏省政府关于编纂《江苏省对口支援青海建设志》的工作部署,省政府办公厅于8月15日印发了志书编纂工作方案,方案明确了编纂...
查看详情7月2日,宁波市政府组织召开《宁波市扶贫支援志(1978—2021)》终审验收会。
查看详情本次会议由中志办主办,中国扶贫志丛书终审专家,24个市(地、州)、县(市、区)扶贫志编纂单位的主要参编人员,以及所在省级地方志工...
查看详情6月27日,《抚州市全面小康志(1978—2021)》初审会在抚州市召开。
查看详情6月12日,《山东省全面小康志》编纂业务培训会在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省地方史志研究院)召开。
查看详情6月10日,河南省《光山县扶贫志》省级复审会在光山县召开。
查看详情6月5日下午,玉溪市组织召开《玉溪市扶贫志》终审会议。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