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
方志编修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发端,“方志”一词则首见《周礼·地官》。
秦汉
东汉时期出现了地方志的雏形,如地记、郡书、图经等,记载一定行政区域的山川、风土、物产、人物等情况。地记、郡书在魏晋南北朝得到发展和繁荣。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地记发展繁荣时期。以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有耆旧传、先贤传等,以地理风俗为主要内容的有异物志、水道记、山水记(或山川记)、地记、风俗记等。多为私人撰修。
隋唐
隋唐时期,朝廷号令编纂图经(图志、图记),其内容主要包括建置沿革、地名的由来、山河的走向、物产、风俗民情和名胜古迹等。
两宋
两宋时期,多次编纂全国性总志,官修、私修志书达四百余种,方志内容更加全面、丰富,体例形式渐趋稳固,体例基本定型。
元朝
元代创修《大元大一统志》,开创了一统志编修的先河。
明朝
明代修志事业十分兴盛,方志编修日益制度化,朝廷多次颁布修志诏谕,制定统一凡例。永乐十年(1412)颁布的《修志凡例》,是已知中国最早颁布的志书编纂法令。
清朝
清代方志编修进入封建时代的全盛时期,“虽僻陋荒岨,靡不有志”(乾隆《蓬溪县志》),官修性质进一步明确。大批学者参与修志,如戴震、章学诚、孙星衍等,学术争鸣活跃,初具方志学学科意识;章学诚更是被梁启...
民国
民国时期,志书的体例和记述内容开始随时代演进而发生变化,方志开始向近代转型。许多著名学者亲自参与修志,方志体例与编纂方法均有所发展,名志佳志迭出。
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全国开展了两轮大规模地方志编修工作,编纂出版大批志书、年鉴及地情书,整理了大量的历代方志,形成了庞大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群。
11月6日,山东省地方史志研究院副院长蒋庆立率队到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四川省志办)调研。
查看详情11月5—8日,国家方志馆分馆建设研讨会在山东省东营市召开。
查看详情2024年10月31日,广东省方志馆举行“一山一水一方志”主题展览开展仪式。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陈文学出席并宣布开展。
查看详情2024年10月24日,江苏省镇村志编纂文化工程推进会在南京召开。
查看详情10月30日上午,全国第七家、华南地区首家国家方志馆分馆——国家方志馆粤港澳大湾区分馆(以下简称大湾区分馆)开馆。
查看详情浙江省方志文化研究与传承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第一届方志文化研究与传承学术论坛(以下简称“学术论坛”)于2024年10月19...
查看详情为贯彻落实江苏省政府关于编纂《江苏省对口支援青海建设志》的工作部署,省政府办公厅于8月15日印发了志书编纂工作方案,方案明确了编纂...
查看详情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赓续地方历史文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好、发展好方志文化,对于延续历...
查看详情为规范乐山市专业(部门、行业)年鉴编纂出版,2024年5月,乐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向市级各部门、各人民团体、有关单位印发了《乐山...
查看详情为进一步推进南宁市镇村志编修,2024年5月10日,南宁市地方志办公室印发《南宁市地方志办公室关于推进镇村志编修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
查看详情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全省宣传部长会议提出的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宣传要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巴蜀文化,...
查看详情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推进地方志法治化建设,切实推动全国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中...
查看详情2024年11月1日上午,《江西省扶贫志》召开验收会。
查看详情10月28日下午,贵州省地方志办公室、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联合组织召开《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扶贫志》终审会。
查看详情2024年10月17日,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在海口召开《海南省扶贫志》复审会。海南省志办副主任秦武军主持会议并讲话,来自中国地方志工作办...
查看详情2024年9月23—27日,全国扶贫志、全面小康志编纂研修班在云南大理举办。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中志办)党组书记、主任陈文学出...
查看详情2024年9月20日,《天津市扶贫合作志》《天津市全面小康志》(以下简称“两志”)编纂工作业务培训会召开。天津市档案馆副馆长、市地方志...
查看详情2024年9月10日,《陕西省全面小康志》编纂培训会议在西安召开。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