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要“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浓厚氛围”。其中,《条例》第一条就明确指出制定本条例的出发点在于“为了进一步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将历史的镜头向前延展,人们不禁会问:为何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创造“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迹”?何以能够历经百年沧桑仍风华正茂?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之中,熔铸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勤俭节约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
对中国共产党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理解,首先需要从其形成逻辑和本质内涵去深刻阐释和全面把握。
中国共产党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形成,是理论、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统一。一是马克思主义节约观及其廉政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勤俭节约优良作风形成的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国家和官僚制度的深刻剖析以及在汲取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对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提出了加强纯洁性和先进性的要求和建立勤俭节约的廉洁政府的治理之道。二是崇德尚廉、戒奢尚俭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其文化基因。在传统社会中,“节用裕民”既是统治者“足国之道”的重要基石,也是老百姓“以备凶灾”的关键之举。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扎根于中国大地,镌刻着以俭修身、勤俭传家、尚俭治国的勤俭节约文化基因。三是勤俭节约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现实环境中成立,且一经成立就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使命任务的艰巨性使我们党自成立之初就深刻认识到,纯洁性和先进性对于政党存续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只有始终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作为党的政治自觉,不断以自我革命进行排毒杀菌、去腐生肌,才能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和队伍纯洁。四是勤俭节约是构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道德内涵,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行为准则上的“本色标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征程中实现了将其从传统伦理美德范畴到精神形态范畴的接续性跃升,从“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清正廉洁”的苏区精神,到蕴含“勤俭节约”美德的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再到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弘扬“勤俭节约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践行勤俭节约的实践中不断赋予勤俭节约新的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节约的历史实践
勤俭节约作为党的优良作风及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对我们党在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以自我革命精神淬炼党性的深度凝练和经验总结,映照着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自觉追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勤俭节约是战胜困难、走向胜利的强大力量。在建党初期,面对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旗帜鲜明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和贪污腐败。其中,于1926年8月,党中央颁布的《中央扩大会议通告——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将经济上的“吞款、揩油”等行为视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反面典型,对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军民加大对贪污腐败分子的惩处力度,还要求政府中一切可以节省的开支尽量减少,提倡“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形成了“自带干粮去办公”的苏区干部好作风。在全民族抗战时期,面对抗日根据地“鱼大水小”的生存困境,党中央号召全党、全军、各政府单位及广大群众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采取了生产自救运动与“精兵简政”节省运动的“双管齐下”政策。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节约也是建设社会主义重要的一条”。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的整体状态和基本国情可以概括为“一穷二白”。毛泽东同志基于对现实国情的深刻认识,指出我们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解决“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与“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全面地持久地厉行节约”。要实现“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除了需要“五十到一百年”的艰苦奋斗,还需要执行从严从简、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勤俭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为中心任务的精兵简政和增产节约运动,号召全国人民为了建设新中国而继续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重申厉行全面节俭、拒绝一切浪费的要求。同期,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中央下发了《党政干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草案第二次修正稿)》,推进了我们党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的重要一步。这一时期开展的增产节约运动和廉政建设,不仅解决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困难,还有力地促进了新中国的有序建设和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现代化目标要“勤俭办一切事情”。改革开放初期,国内面临“问题堆积成山,工作百端待举”以及“向何处去”的重大抉择,在国际上又面临“如何追赶”的时代挑战。基于此,在“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的基本国情上搞现代化建设“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在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稳步推进,越能深刻认识到勤俭节约、艰苦创业对于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性。在经济发展层面,党强调要通过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建设层面,党加强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传承和弘扬,使其在物质充裕的同时也促进精神世界丰富;在生态文明建设层面,党则强调要通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值得注意的是,在继续将勤俭节约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的精神支撑和行动指南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党内政治生活的制度化建设。从《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到《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若干规定》的相继出台,不仅明确规定领导干部要“当好人民公仆”而不是“当官做老爷”,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搞特殊化”的权利,也深刻彰显了我们党不断促进党内政治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这些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不仅丰富了勤俭节约精神的内涵和外延,也为其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伟业决不能丢掉“勤俭节约”的革命传统。进入新时代以来,针对“舌尖上的浪费”现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以优良党风带动社风民风向上向善,把勤俭节约作为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行为准则,并将其从一种道德规范上升至一种精神属性,为适应新的形势任务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关键时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从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到反对“四风”相继出台,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再到最新《条例》出台,从把“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把“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重要任务之一加以部署,无不体现我们党一以贯之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革命本色,以雷霆手段和长效之策及时刹住了奢靡浪费之风。

中国共产党领导节约实践的宝贵经验
纵观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无论是在物质资源极度匮乏的革命年代,还是在物质生活极大改善的今天,始终高度重视节约工作,将其作为战胜困难、推动发展的重要举措,在领导节约的百年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节约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把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贯穿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之中,始终将节约作为一项极端重要工作。自我们党成立以来,通过注重思想引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作风和纪律建设,制定方针政策、开展宣传教育等措施,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勤俭节约美德,使党的作风全面纯洁起来,形成积极向上、作风正派以及“尚勤俭”的优良党风。同时,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形成以上率下、风成于上、俗化于下的“头雁效应”,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推动了以优良党风引领全社会形成勤俭节约的社风民风。
强化思想引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推动节约实践的坚实基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在根本上要靠正确的思想引领、坚定的理想信念。当前,作风出问题往往是思想上的滑坡和理想信念的不坚定。针对此问题,在历史上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节约观为指导,结合不同时期的党情、社情和国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延安整风运动、“三反”“五反”运动,还是新时代以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厉行勤俭节约、反对浪费是其中重要内容和主题主线之一,强调宣传“尚俭戒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把勤俭节约理念深入人心,推动全党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反对浪费的共识,并将节约意识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狠刹浪费之风、全力纠正“四风”。
秉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领导节约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造就“勤俭节约”优良作风的价值规约。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节约的百年实践,从为了“民生幸福”的奋斗目标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从革命年代“红米饭、南瓜汤”再到新时代“过紧日子”的执政理念,深刻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不是简单的“省”,而是对初心使命的坚守与担当,是“为人民服务”宗旨在党的作风上的直接体现,实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并将持续证明,“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
加强勤俭节约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节约法规体系是领导节约实践的重要保障。制度关系党和国家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加强党和国家勤俭节约法规制度建设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在党的不同历史时期,随着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的变化与发展,我们党注重通过制度建设来推动勤俭节约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构建了以《中国共产党章程》为根本准则,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为主干以及一系列相关规章制度为枝干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制度,明确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内涵与外延,以刚性的约束力为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提供制度保障。
中国共产党领导节约的历史实践,将其从一个政党的生存策略升华为治国方略,形塑了我们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成为一路走来历经考验而初心不改的精神密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我们要进一步弘扬和传承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执行新修订的《条例》,防止“一阵风”“走过场”,使勤俭节约的俭朴之风真正化风成俗,为建设节约型机关、节约型社会和节约型国家汇聚强大力量。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