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要使命,必须坚持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先学一步、深学一层,推动学习教育有序有效开展,走好“第一方阵”,带好头做标杆,锲而不舍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高校落地生根。
充分认识高校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重大意义
当前,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既是政治任务,也是发展需求,不仅关乎高校内部治理水平,而且必将为培养更多让党放心、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保障。
一是强化政治引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中央八项规定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严的主基调始终贯穿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各方面全过程,在中央八项规定中得到充分体现。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高校通过学习教育进一步强化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确保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位,引导党员、师生做严守政治纪律的模范践行者,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合格人才的应有之义。立德树人,廉洁为要。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纳入课程与实践中,推动廉洁文化在高校蔚然成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有效提升进入社会后抵制诱惑的自律性,厚植清廉根基、涵养时代新风,成为遵纪守法公民。
三是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塑造榜样力量的主要内容。培育经世之才,必有廉洁之师。既要规范教师行为推动教师队伍廉洁从教,杜绝学术腐败、科研经费滥用等问题,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形象;又要引领教师深刻领会教育家精神的精髓要义与价值内核,通过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发挥示范效应,传递务实、节俭、清廉的价值观,以身作则影响学生。
四是优化治理体系、提升管理效能的重要抓手。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运用信息化手段健全高校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堵塞管理漏洞,防范廉政风险,筑牢制度防线;破除形式主义,精简会议、文件和不必要的活动,梳理师生“最多跑一次”清单,探索无纸化办公、智能审批等方式,推动行政流程高效化,让师生全心聚焦教学科研主业。
五是强化警示教育、建设清廉校园的有效途径。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典型案例为镜鉴,增强师生对违规行为的警惕性,强化师生红线意识,切实做到防微杜渐;通过讲座报告、情景剧等形式,大力倡导抵制不良风气、遏制攀比消费、人情往来等不良现象,推动形成朴素务实的校园文化;通过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细化为教师评聘、学生管理等具体规范,推动廉洁价值从制度文本转化为行为准则,使崇廉尚俭成为校园新生态的鲜明标识。
六是服务社会发展、引领社会风尚的关键载体。高校师生作为高知群体,其价值取向与行为范式具有显著的社会辐射效应、示范带动作用。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可以带动社会风气向善、减少官僚作风、提高服务意识、回应群众期待,增强高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既可以提升教育的公信力,又可以以知行合一的示范效应推动形成清正廉洁的社会新风尚。
切实增强高校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实效性
高校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重在务求实效,要结合高校师生群体的特点,优化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强化制度保障、突出示范引领、聚焦实际问题,多维协同、一体推进,切实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真正融入高校治理和师生言行之中。
一要坚持分层分类。针对领导干部、教师、学生等不同群体,差异化设计教育内容,有的放矢,各有侧重。对领导干部,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纳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干部培训必修课等,强化“关键少数”的政治自觉,重点学习廉政责任与作风建设。对教职工党员,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融入“三会一课”,通过警示教育剖析高校系统套取科研经费、违规吃喝宴请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案例,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对照《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明确红线底线;对学生,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系统融入思政课、党课团课和专业课程,不断强化价值观教育、诚信观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
二要创新方式方法。推广互动式学习。通过主题研讨、辩论赛、情景模拟等形式,鼓励师生参与讨论,增强代入感、体验性。打造数字化载体,开展实践性研学。组织师生到各级各类廉政教育基地参观,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在实践中加强理解、深化认识。
三要完善制度保障,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情况纳入干部考核、教师评聘、学生评优等环节,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增强考核的约束力。完善宣传阵地建设。通过校园网、新媒体、宣传栏等媒体矩阵,常态化推送政策解读、典型案例和先进事迹等。聚焦科研经费、人事招聘、招生录取、后勤基建等易发问题,开展专项整治与警示教育。
四要突出示范引领。领导干部以上率下。校领导班子以身作则,通过公开承诺,带头践行定期听课、走访宿舍等“一线规则”,树立清廉务实标杆,以务实作风带动师生,涵养风清气正校园政治生态。先进典型见贤思齐。聚焦校本资源,挖掘高校内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优秀师生典型,选树“清廉院系”“师德标兵”“清风使者”等,开展宣传表彰,形成正向激励。
锲而不舍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高校落地生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央八项规定不是只管5年、10年,而是要长期坚持。要拿出恒心和韧劲,继续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管出习惯、抓出成效,化风成俗。”高校要建立“制度—治理—技术—监督”四维协同机制,锲而不舍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高校落地生根,完善制度体系,扎紧制度笼子。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制度体系,修订以章程为核心的高校内部管理规章,及时堵塞廉政风险漏洞。细化配套规则,针对高校特点,制定细则,形成全链条的制度体系,明确“可为与不可为”的清晰边界。建立长效机制,实施分层约束,将作风建设要求纳入教学、科研、管理等全场景。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定期修订制度,结合巡视巡察反馈问题进行动态调整。强化执行保障,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融入年度考核、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制”。
融入治理体系,实现常态长效。深化考核牵引机制。在“双一流”建设、学科评估中纳入作风考核权重,赋予相应分值;将作风建设成效作为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年度预算分配、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完善民主监督体系。在学术委员会设立作风建设监督小组,在教代会建立作风评议专项议事规则。构建协同治理格局。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牵引,深度融入学科评估、人才引进、教育教学等办学治校关键环节,推动作风建设从“问题驱动”转向“制度驱动”,从“短期整治”转向“常态治理”,形成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契合的清廉校园文化生态。
强化数字赋能,提升治理效能。建设智能监管系统。整合财务、科研、招采、国资、实验设备等业务系统,开发公务用车、差旅报销等线上审批系统,嵌入超标消费自动拦截等风险预警功能。组建数字监督专班。由纪检、财务、审计、信息化等部门利用大数据联动开展数据筛查,常态监测研判,识别异常行为。实施动态监测评估。建立作风建设常态化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发布“廉洁指数报告”,通过师生满意度调查、第三方评估等方式,检验制度执行效果。压实主体责任,健全监督渠道,严肃问责追责,落实“一案双查”,既追究当事人责任,也倒查领导管理责任,强化问责震慑效应,锲而不舍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高校落地生根。
(作者系陕西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