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探索

2024-12-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提出各种方案来实现现代化,但均以失败告终。这样,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身上。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理论准备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准备。这种理论准备主要表现既注重现代化的一般性,也强调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一是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这“四个现代化”更多体现的是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1964年,周恩来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实际上,中国共产党对“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认识,经历了从“两个现代化”到“四个现代化”的变迁过程。“两个现代化”就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早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毛泽东就提出中国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思想,而在两个现代化中,毛泽东更重视工业化。在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3月毛泽东进一步明确指出,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完成工业化任务也被写进了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共产党对于现代化的认识更加全面。1954年9月,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四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交通运输业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这时提出的“四个现代化”中“三个现代化”与后来的基本一致,唯独一个现代化有区别。此时提出的交通运输业现代化,到了后来被科学技术现代化替代,也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内容的认识不断深化,特别是注意到科学技术在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

  二是明确了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属性。新中国成立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来的现代化,毫无疑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换言之,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规定。如果将社会主义概括为“四个现代化”,可以表述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国防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科技现代化。特别是前两个现代化,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原则性区别。工业化的主体是企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体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那么什么样的企业属于社会主义性质?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公有制的工业企业是社会主义性质。同样,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是社会主义属性。但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这样的企业和组织在工业和农业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大,因此中国共产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除了“一化”,还有“三改造”,即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原有的个体、私营经济改造成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保证了新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

  提出标识性概念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长征。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的,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既不能完全按照马克思对未来社会设想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也不是亦步亦趋地跟在西方国家后面模仿,而是强调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中国式的现代化”重大命题为核心的一系列标识性概念,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建构奠定坚实的基础。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命题,他指出:“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20世纪末,全面实现现代化是周恩来在“两步骤”战略中提出的,但经过曲折探索,在距离20世纪末只有约20年的时间里,这样的战略目标很难实现,所以邓小平就在“四个现代化”前面加上“中国式”。那么这种“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的有何不同?邓小平给出这样的解释:“我同外国人谈话,用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的现代化。到本世纪末,我们大概只能达到发达国家七十年代的水平,人均收入不可能很高。”邓小平是从中国与西方国家技术水平存在的差距,并从人均收入水平的角度诠释了这个新名词的内涵。随即形成了一个标识性概念——小康。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概念来表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此后中国共产党人多次使用该概念,逐步加以丰富,并运用到“三步走”基础上。这样就出现另一个标识性概念——“三步走”。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〇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是基于“三步走”基础上提出的。在“三步走”中有一个概念也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标识性概念——共同富裕。邓小平把共同富裕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1992年春,他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是过去曾认为的同时富裕、同步富裕,而是先富带动后富,即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又一个标识性概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一直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为了坚持社会主义必须排斥市场经济。1979年11月,邓小平就驳斥了这种观点,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此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初步建构理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围绕的主题是“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集现代化普遍性和特殊性于一身,普遍性体现为与其他国家现代化一样,包括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法治化等。特殊性就是中国特色,即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区别之处。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色分别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后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及相关重要讲话中得到了进一步阐释。

  第一个特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当前全球进入现代化的国家也就20多个,总人口10亿左右。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第二个特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第三个特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第四个特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五个特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新创造发展壮大自己,通过激发内生动力与和平利用外部资源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国家发展,不以任何形式压迫其他民族、掠夺他国资源财富,而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色背后凸显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而非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来说,党的领导是管总的、管根本的,因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整体现代化,本质要求也必定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有所体现。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要秉持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走共建共享共赢之路,坚持共享机遇、共创未来,共同做大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蛋糕”,努力让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那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要牢牢把握哪些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要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五个坚持”,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属于重大原则中的立场与目的,不能有任何偏差。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属于重要原则中的动力,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属于重大原则中的精神层面,之所以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是因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和挑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通过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与安排。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原有“三步走”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明确第三步战略中“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2017年10月召开党的十九大,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之际,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之间的时间,即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作了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这一系列重大关系包括六个方面,即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这六对关系,简单概括是知与行、远与近、恒与变、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动与静、内与外的关系,凸显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需要掌握的科学方法。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随着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也会逐步完善。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罗浩(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