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大数据、AI、主旋律叠加大环境下的剧集创作
关于资本、大数据、AI、主旋律叠加大环境下的剧集创作,是当前大环境中几个比较突出的元素。资本代表甲方,是推动项目的源头。大数据往往是一个资本的依据,许多投资方会看大数据来进行评估。AI目前是辅助工具,可能会成为创作者的替代者,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与创作者进行博弈的力量。主旋律元素其实很大一部分是主题宣传的需要,其范围已经比过去宽泛了,现在讲正面道理、正义、真相的都可以称为主旋律。
当前形势下,中国电视剧集创作行业取得了巨大进步。一是效率的提升,不管是科学、网络包括AI的进步,对创作效率上的提升非常大。二是题材和体裁的拓展,包括短视频、微短剧等等。三是制片管理的进步,运用到文旅行业十分成功。四是包括网络文学、影视拍摄在内的创作平民化趋势。
科技发展推动媒体和影视行业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剧集的创作也面临较多的问题和挑战。
当下的创作环境,尤其是作为编剧的创作环境较为复杂。除了个人面对资方和平台的势单力薄,又有行业协会作用的缺失,以及AI替代危机等问题。
创作环境面临的问题:第一,资本的问题,资本的力量非常强大。资本主要考虑利益最大化,同时还带有马太效应。第二,工业化生产的危机,其中包括枪手、IP生产等问题。第三,文学策划和责编、编剧的协调和矛盾问题。第四,评估部门的影响力叠加效应,固化的意见无法指导动态的创作,对创作有一定的限制和影响。第五,财务、法务过度干预创作。第六,制作团队的影响,比如现场改剧本的现象。第七,后期权益保障问题,编剧的署名权得不到保障。第八,个别主旋律运作模式难以适应当下的市场需求,但积极的一面在于创作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最好的资源。第九,IP曾经重塑了行业规范,原创编剧被边缘化,并且形成的闭环系统往往产生腐化问题。如今已经逐渐转向经典文学、传统文学改编,创作环境逐步改善。第十,AI涉及的问题,包括剽窃、类型的穷举,法定等。而AI不断迭代,一旦突破一个节点,在创作方面我们就会没有任何优势。十一,解决方案,主要是编剧技巧。创作中注重的思想、深度、美学等,在实操层面有所欠缺。十二,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一是要在不迷失自我的情况下利用好AI,二是创新AI化,要抓紧时间利用AI积累个人成果。
主旋律创作与文化建构的现代性思考
在中国电视剧创作中,被冠以“主旋律”的剧集往往是具有特殊政治内涵和意识形态意义,且蕴含鲜明民族身份的故事形态,是一种“民族向度”下“共同体身份认同”的重要的“文化建构”形式。
进入新时代以后,“主旋律”创作更是以创新叙事语态和现代话语表述方式的智慧,在国内外产生非同凡响的艺术感染力和美学动员力量。《人民的名义》《觉醒年代》《山海情》等一批代表“新主流”的主旋律剧,不仅仅让人看到中国融入全球的历程和世界范围内的“现代主题变奏”。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现代性价值追求和借助大众传媒将受众培养成“真正的公众”的努力。这在后现代语境中尤为抢眼,昭示了今日中国和平崛起的崭新姿态和建立文明型国家形象的理念。
“新主流剧”是“主旋律”在新时代的接力,其意义重大,暗含“地方性的全球生产”在不同“邻里社会语境”下的交互影响关系,以及文化全球流动语境下,地方性文化生产最大限度地防范因“文化接触”的扩大,所可能带来的民族文化变迁的现代性命题。中国主旋律创作由于清醒地与西方保持某种距离,坚持以区域性生产-消费方式捍卫文化主体性,从而避免了被西方资本主义隐性地文化殖民。
纪录片剧集扎根中华文化沃土
无论是在电视大屏时代还是移动小屏时代,纪录片一直都是比较小众的节目类型,一段时间以来,一系列扎根中华文化沃土的纪录片数量与品质齐升,成为纪录片剧集创作的新亮点。
讲故事的视角更加独特,手法更为新颖。2024年3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公布2023年度优秀网络视听作品推选活动评审结果的通知》,网络纪录片《惟有香如故》入选。这部从香料入手的五集纪录片,剧名化用自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品选取了杨玉环、李清照、苏东坡、黄庭坚、华佗五位历史人物,分别对应了瑞龙脑香、梅香、沉香、甲香、艾香五种香料,以香喻人,以人比香,展现了中国历史蕴含的深厚而独特的韵味。
积极拓展产业边界,创新产业模式。一些纪录片的制播主体致力于打造纪录片优质IP,通过系列化生产、联合营销等手段,持续开发品牌价值。这些立足作品的多维开发和产业布局,有利于开拓纪录片市场,增强对资本和人才的吸引力,为打造优秀纪录片作品创造出更好的条件。如围绕热播电视剧《风起洛阳》中的“洛阳文化场景与文化细节”,爱奇艺打造“洛阳”这一IP,推出系列纪录片《神都洛阳》,聚焦“唐服女妆”“洛阳牡丹”“唐诗洛水”“千年美食”“传奇人物”等方面,综合运用“实拍+再现+动画”的手法,揭开武周时期神都洛阳的神秘面纱,引领观众从多个维度感受神都洛阳的文化底蕴,激发当地文旅活力的可能性。
技术上的迭代更新,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焕发出了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如纪录片《何以中国》,不仅以影像真实记录考古发掘的第一现场,还采用5G+AR、超高清8K等拍摄手段与电影手法,再现古代中国的重要场景,为中华文明“精准画像”。正是这样的技术手段的赋能,让中华文明的内核以更加直观、更加丰富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产生了更为直接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当下剧集创作的变革与机遇
我国电视剧创作正在经历由国家政策、资本投资和数字技术融合等联合推动的深刻变革,这使得剧集的创作方式、内容、题材乃至传播模式都出现了迭代与升级。
在国家层面,电视剧创作承担着社会文化引领的责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通过“纵横坐标法”指导创作,推出反映时代精神的精品剧集,如《跨过鸭绿江》《县委大院》《大考》等。这些作品在艺术表达和情感共鸣上实现了突破,成为主旋律电视剧的代表。
在平台层面,剧集发行和播出模式也在发生变革。随着媒体格局的变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引领电视剧产业,电视媒体与网络平台深度合作,开拓了新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模式。网络视频平台通过自制剧和剧场模式,吸引了更多优秀创作者,提升了剧集品质,并探索了新的制播模式。
在技术层面,大数据和AI在创作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帮助制作团队洞察观众喜好、分析市场趋势,并为特定观众群体定制内容。例如,奈飞利用大数据成功打造了《纸牌屋》《王朝》等作品,爱奇艺推出“迷雾剧场”等。AI技术也在剧本评估、角色设计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如近期的《狐妖小红娘之月红篇》和《异人之下》等漫改剧。
尽管技术为剧集创作带来了便利,我们仍需警惕其对艺术创造力的影响,保持艺术创作的原创性和深度。中国电视剧创作正迈向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阶段,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思考和探索。
学术总结
学术研究要贴近创作实践
余飞从创作者和从业者的角度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讲述了电视剧剧集创作的情况,对资本、大数据、AI、主旋律都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这种分享与我们平时所进行的学院派的电视理论评论的研究有一定的不同,更加贴近创作实践,同时又不失理论深度和新的价值,可以说,为我们进一步做好电视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角度、新方法和新路径,和实践联系更加密切。如果我们在自己研究过程中能引入这样的新角度、新方法、新路径,使我们的研究能更加贴近实际,对创作能产生更大的启示和影响,对于电视学科的发展也会有比较大的促进。
许婧主要探讨了对当下主旋律电视剧创作的现代化思考问题,呼应了余飞的观点。黄海贝从纪录片和微短剧角度进行创作分析,作了比较细致的文本分析。魏兵从国家、平台和技术几个层面来讲电视剧集的创作、生产和播出的问题,都是很好的补充。
(以上内容根据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第52期“影视大讲堂”专家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