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11月1—2日,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在河北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200余位艺术学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及业界人士参会。

河北大学党委书记刘兵、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会长彭吉象、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冯学勤在开幕式上致辞。会议开幕式由河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宋凤轩主持。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主题“新科技·新趋向:中国艺术学知识体系建构”作主旨发言。
彭吉象认为,AI时代需强化审美与人文素养,技术赋能艺术但不可替代人性温度,需通过教育与实践培育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守护艺术精神内核。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廷信表示,新媒介重构艺术体验维度,沉浸式交互催生虚实融合新样式,需突破传统媒介界限,探索数字时代艺术语言的创新表达。
在内蒙古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闫艳看来,民族艺术应借力新媒介实现创造性转化,通过动态传承与数字赋能激活文化基因,构建兼具民族性与国际传播力的现代发展路径。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王一川认为,当代艺术呈现“喜悲融正”风格,需从生理哲学视角解析情感褶皱的生成机制,为艺术创作提供跨学科理论支撑。
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李向民表示,艺术学术语需系统化规范,知识体系建设应立足本土实践,构建具有中国主体性的艺术理论话语体系。山东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蓝凡认为,智能时代重塑思维范式,造型抽象艺术需回归生理哲学本源,通过抽象语言探索人类认知与艺术的深层关联。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认为,人文学科自主知识体系需立足观念革新,通过跨学科协同创设构建中国特色学术框架,推动理论创新与行动实践双向赋能。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梁玖表示,当前艺术理论研究呈现跨学科融合、技术赋能、文化自觉、全球对话、实践转向五大趋向,需把握时代脉搏推动理论创新。

此外,大会还设置了四个分会场,与会学者围绕“新形势下中国艺术学科建设新发展”“新科技驱动下艺术创作展呈新气象”“新媒介生态下文化传承传播新路径”“新时代语境下艺术理论研究新趋向”等分组议题,进行发言、评议与交流。许多年轻学者思想敏锐,学识扎实,视野开阔,展现出中国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未来发展趋势。
会议由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河北大学主办,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承办,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杭州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山西大学、哈尔滨音乐学院、东北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百家》杂志社、《民族艺术》杂志社、《吉林艺术学院学报》联合协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