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7月29日,2025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开幕。本次会议主题为“文化遗产与未来”,共收到来自全国艺术学、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等不同专业领域的论文300余篇,其中有205篇论文入选2025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来自全国艺术人类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300余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欢聚一堂,共襄盛举,擘画未来。
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军在致辞中强调了中国各民族艺术遗产的多样性和重要性,探寻其历史、文化内涵与传承机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文明多样性研究意义重大。他表示,本次研讨会以“遗产与未来”为主题,搭建了理解艺术遗产动态传承的理论框架,精准回答了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发展的核心命题,为审视传统艺术遗产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廖明君在致辞中表示,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自2006年成立以来,秉持“从实求知,研以致用”的学术理念,汇聚全国优秀学者,始终将理论研究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以学术研究书写国家发展篇章,尤其在文化遗产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艺术乡建等多个学术领域积极发力。他认为,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辉煌成果,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当下,如何保护、传承、利用好文化遗产,使其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是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校长荻野昌弘教授表示,文化遗产研究与传承在现代社会和国际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强调,过去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多局限于历史范畴,而事实上,文化遗产始终深度融入现代生活和指向未来社会,这也凸显了本次会议主题的现实意义。同时,他对中国文化事业近年来取得的长足发展表示肯定,认为这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方李莉教授表示,文化遗产不仅指向过去承载历史,还塑造和重构我们当下与未来的生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平台的独特性在于搭建了跨学科交流平台,汇聚了人类学、艺术学、民族学、民俗学、各艺术门类等交叉学科力量,跨学科的综合视野和整体性维度不断从实践与理论中助推中国文化遗产发展。期待在新一届学会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持续深化学术探索、鼓励学术创新突破,继续推动扶持年轻学者成长,为中国艺术人类学与文化遗产研究注入更多活力。
会议还围绕“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化遗产活化与利用”“音乐人类学”“设计人类学”“舞蹈人类学”“遗产活化利用与艺术乡建研究”“艺术人类学的历史与理论”“文化遗产与展演”“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等主题展开小组讨论。
此次会议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和内蒙古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设计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承办,民族艺术杂志社、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内蒙古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