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5日,“审美与向善”:“戏剧影视名师大讲堂”系列讲座第八季第十六讲(总第159讲)《腾挪方寸创造刮目相看的中华精神——纪念李小龙去世50周年》在云端举行。讲座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广东财经大学联合主办,广东财经大学湾区影视产业学院承办,央视网-教育频道提供学术支持。
本次讲座邀请到多位专家拨冗参会: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周星教授;广东财经大学湾区影视产业学院院长贾毅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贾磊磊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赵卫防研究员;香港影评人协会荣誉会长、香港中华文化总会影视委员会执行主席何威会长;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指委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燕教授。
本次讲座由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指委秘书长张燕教授做学术主持。张燕教授还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华爱子影视教育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香港电影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秘书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全国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领军人才,北京市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领军人才。张燕教授指出,对于中国香港电影,乃至整个中国电影来说,李小龙的存在是超越历史、无可替代的永恒传奇,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作为童星参演了众多粤语伦理片,为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与本土文化特色表达贡献了精彩的演出。七十年代初,李小龙在美国完成大学学业,成为知名的武术宗师,引领香港功夫片走出亚洲,走向欧美主流市场,为中国电影的海外拓展作出重要且辉煌的贡献。他的粉丝遍布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世界各地,1973年7月20日,在拍摄《死亡游戏》期间,李小龙意外身故,这成为了香港电影最大的遗憾与悲伤。
首先进行致辞的是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周星教授。周星教授还是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爱子影视教育促进会会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小组成员,教育部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专委会副主任,教育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艺术专委会副主任。周星教授表示,李小龙通过自身的武术造诣,在美国和中国香港等地,成为了超越地域某种电影类型的开拓者,同样,他的人格也非常值得探讨。因此,希望今天的研讨能够对接下来更多的研究产生启发,带来思考。
接下来,由广东财经大学湾区影视产业学院院长贾毅教授进行致辞。贾毅教授还是广东省知联会副秘书长,广东省电影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文联文艺评论基地负责人,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湾区影视创研中心负责人,主创作品获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广东省广播影视奖等。贾毅教授首先表达了对教指委和与会专家的感谢,表示本期讲座由广东财经大学举办是非常有意义的。“第一是因为学院位于佛山这个武术之乡,也是中国南派武术的发源地。第二是因为李小龙本身祖籍在广东。第三是学院也常年开设一门《湾区影视产业概论》,带给了众多学生以不同思考。”
致辞结束后,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贾磊磊研究员围绕《腾挪方寸创造刮目相看的中华精神——纪念李小龙去世50周年》展开发言。贾磊磊研究员是戏剧影视文学博士,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第十届国家督学,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部长,国家广播电视电影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院电影电视系主任、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院长助理,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已出版《中国武侠电影史》等多本学术专著。贾磊磊研究员指出,李小龙的丰功伟绩在中国电影史上不可磨灭,“我们有非常充分的例证,比如说做过一个《中国武侠电影人物志》的电视专题片,采访了在世所有一线的著名的武术指导和动作导演,比如徐克、袁和平、李连杰、成龙等等,所有人都会向李小龙表示致敬,都说李小龙的电影对他们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这些人的记忆当中李小龙有着不朽的形象,他的电影他所塑造的中华民族的不屈奋斗精神,确实给了我们很大的精神鼓舞。李小龙的截拳道,把当时以刀剑为主的武侠电影引入了一种以拳脚功夫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武侠电影,而且使中国武侠电影成为开拓国际市场的先锋片种。他重点分析了李小龙的《猛龙过江》,提到他既是编剧,又是导演,又是主演,所以是编导演三位合一。“他扮演的角色叫唐龙,龙是中国的一个隐喻,所以整个影片在拍摄的时候,把中国电影过去那种从荒漠、客栈、绿林一直延伸到欧美华丽的建筑群和古迹之中。同时他豪侠意识从过去身穿长袍,头戴斗笠,挥舞着利剑古代的侠客转变成穿着背心、面对西洋拳师当代的拳手,所以李小龙在总体设计上,对中国文化的推助和提升是非常非常完整的。”
接下来进行发言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赵卫防研究员。赵卫防研究员还是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从刊《影视文化》主编。曾任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委,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等。主要从事华语电影及互动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出版个人专著《香港电影艺术史》等十余种,在报刊发表学术文章三百余篇。论文和专著曾获得中国金鸡奖理论评论奖论文一等奖等奖项。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及艺术学项目。赵卫防研究员表示,李小龙的截拳道给中国动作电影、中国功夫电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提到,“因为李小龙是叶问的徒弟,叶问的咏春拳是南拳重要的派别。截拳道是以咏春拳为基础,容纳了北派拳术的特点,再自创一些拳法综合而成的,既具有真空实打的性质,又有一定的表演性,因此截拳道在银幕上一出现,便马上得到了观众的拥趸。”同时,赵研究员还指出,李小龙也创造了很多商业语法——“暴雨剪辑”“构成剪接”和“节奏”,“在银幕上打一段,停半秒到一秒钟,又开始打,这个节奏很符合观众对动作类型的接受”。
赵卫防研究员主要分析了李小龙本人对华语电影的产业贡献和文化贡献。他认为,李小龙最重要的产业贡献是推动卫星制的实施,《唐山大兄》利用四维公司“卫星制”成功以后,实现了邹文怀的产业理想,因此嘉禾从此以后一律实行“卫星制”。卫星制这种母公司和子公司也一度独霸香港影坛,成为香港电影从七十年代的过渡转型到八十年代的极度辉煌时刻最主要的产业推动。“虽然李小龙去世是重大损失,但是产业上跟进并没有掉链子,迅速引领了香港电影的发展”。赵研究员认为,李小龙第二个产业贡献或者说文化贡献,就是推动了中国电影“走出去”。李小龙的《精武门》让国外观众看到了香港功夫片的魅力,终于使香港的功夫电影达成了在国外大规模的发行。“影片在意大利铺开发行,在好莱坞铺开发行。尤其在意大利放的很成功,大概是200多家院线同时放,产生了巨额票房,这个影响是划时代的。”
随后,由香港影评人协会荣誉会长何威会长进行发言。何会长还是香港中华文化总会影视委员会执行主席,香港国际创意与科技总会副会长,中国港台电影研究会香港电影委员会学术顾问,澳门特区政府文化产业基金项目评审,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香港会员分会会长。何会长提到,李小龙可以说是中国香港最亮丽的一张名片,尤其是香港电影。“就像赵老师说的香港电影能够走道东南亚乃至全世界,其实最大的推广者就是李小龙。”他指出,在今天很多人的心目中,李小龙是一个英雄,甚至已经成为了一个神话级的人物。“想借着今天回顾的机会,看看他到底如何做到的,对我们今天有一些什么样的启示。今天我们依然希望把中国电影推到世界电影的舞台中央,或者说开拓一个全球性的电影市场。虽然现在和当时的环境不太一样,但是在推广中国文化,尤其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这个过程里,大环境并没有太多的改变,比如说华语圈,西方文化的主导地位和文化差异性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改变,所以李小龙也对今天有非常高的可参考性。”
何会长主要从两个角度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一方面分析了李小龙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所具有的特质;另一方面分享了他形象的维护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他回顾了李小龙作为中国电影或者中国文化推广的代表所具有的三个比较独特的特质:第一个是形象鲜明,充满了活力且有精神内涵;第二个是塑造的形象能够代表大多数人的普遍追求,例如正义感、公平或者是人生使命感,这些是全球大多数电影观众所具有共同追求和普世价值观;第三是需要有一种被认可的内在精神,很多时候这是一种哲学理念或者是一种思想,不一定非是西方思想或者中方思想,这是李小龙电影被全球的观众所接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张燕教授在分享中再次呼应了其他几位专家的观点,指出李小龙确是一位真正能够进入西方主流电影市场的重要代表人物,是中西方文化的集合体。张教授以1973年好莱坞的香港功夫片热潮为切口,分析了李小龙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指出“这股热潮既是必然,也是偶然”。她提到,无论是邵氏还是嘉禾等公司,其都想在欧美市场上形成突破,在发行、营销中形成海外拓展的效益,但是一直未找到有效突破,直到1973年的到来。
张燕教授认为1973是香港电影开始本土化转型的重要年份,这一年香港电影在美国市场中的发展也形成了不小的浪潮,其中李小龙便是重要人物。“虽然我们说李小龙在这股浪潮里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但他也经历了波折,因为最初《精武门》被引进美国时,只在美国的纽约少数影院局部的上映,当时好莱坞对他的接受也是比较负面的,许多标志性的媒体、综艺都给出了负面的评价,说是一部幼稚的香港情节片,几乎没有商业潜力。”张教授认为,这种态度既体现了美国市场的傲慢,更体现出来美国电影界对新事物的接受往往有反复的过程。“比如之前对于电视播映、录像带、DVD的租售,包括网络播映等新兴事物一般先排斥,然后觉得这股浪潮无法阻止,所以他要去拥抱,变成一个为我所用,发展为电影业新的增长点,实际上对李小龙《精武门》为代表的香港电影的登陆,好莱坞也是同样的态度。”
李小龙《精武门》之后,有一部邵氏的电影《天下第一拳》通过在局部的上映和试水获得成功后,在美国的近一千家影院大规模的上映,成为1973年美国上半年十大最卖座影片的第一部华语片。《天下第一拳》引起轰动后,成功开启了这股浪潮,但其间、其后最主要的推动者和中坚的力量是李小龙。张燕教授提到,“曾经也有学者阐述揣度,说李小龙电影在1973年热映因为他意外身亡导致的,这其实只是一个因素。实际上他意外身亡之前,《唐山大兄》和《精武门》已经在美国上映,并获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这样一种所谓强劲市场竞争力以及李小龙电影普遍的这样接受度,令好莱坞市场大为吃惊。”
接下来,张燕教授对《龙争虎斗》进行了重点分析。她指出,影片当时投资巨大,而且场景也非常壮观,里边有很多大气壮观的百人混战场面,以及李小龙以一敌众,武器技艺出神入化的场景。“影片相当于美国和中国香港之间的合拍,而且是一个主流商业的大片的制作,所以为了保证市场上的发展和顺利,这部影片更加具有中西合璧叙事的模式以功夫影像的展示。”张教授提到,总体来讲,《龙争虎斗》美国的累计票房为2500万美金,全球票房高达9000万美金,这就香港功夫电影或整个中国电影的海外表现来讲是空前的记录,形成了辉煌的顶点。
张燕教授认为,李小龙电影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结果。首先“天时”来讲,香港功夫片契合了美国社会变迁和观众的心理需求,李小龙银幕上的形象对于银幕外的美国观众来讲正好径向满足了他们情绪宣泄和意识的反抗,具有了深度延展的文化想象空间。同时,对于美国主流华人观众来讲,他们其实很迫切渴求强有力的身份的代言,尽管此前的美国的银幕上也不乏华人的形象,但那时候都是两极化的。李小龙电影的出现,使得影片当中呈现出来一种抗争的意识,文化的身份、民族的想象。其次是“地利”条件,是当时这股浪潮不是香港的公司直接去美国公司发行,而是借助美国公司发行助力和合作的拍摄。在1973年,美国华纳为代表的发行公司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比如《龙争虎斗》出来之后,华纳就做了很多公关工作,使得很多媒体用正向方式去报道香港功夫片。”强有力的宣传营销,帮助了李小龙电影以及香港功夫片可以获得了更高的关注。最后还有“人和”因素,也就是李小龙独特明星的魅力。张燕教授回顾道:“刚才几位老师提到他一些功夫的特点,确实李小龙的每一次踢腿、出拳、嘶叫都有自我情绪和社会意识的特定表达。”张燕教授认为,李小龙电影的目标是定位于全球的观众,希望借助自己的电影来连接东方与西方,然后继续将身体的美学、商业的市场、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他李小龙前瞻性的探索得到了全球观众的认可。东方主义的背景之下,他的表演,包括形象和内涵,都超越了全球的诸多影人,征服了全球无数的观众。
张燕教授表示,从1973年的3月21日到1973年的11月初短短8个月的时间,功夫片在好莱坞引发热潮后又急速衰退,这既跟香港功夫片比较保守唯动作是从、品质低劣、跟风抄袭有关系,也跟香港电影的美国市场开发不足有关。她指出:“李小龙将香港的功夫片带到全球的高点和辉煌的顶点,他地意外去世让香港功夫片在美国市场上失去了竞争的核心砝码,也带走了美国观众对于东方功夫片追捧的热情,由此成为了香港功夫片在美国的由胜而衰的转力点。
主题发言结束,专家对观众的提问进行了详细解答。
周星教授总结后,讲座正式落下帷幕。周教授认为李小龙的创作代表的是一种哲学和文化思想,他的类型有别于西方的类型,是一种开宗立派式的突破,对于我们当下思考如何走出去有重要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