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聚焦香港电影的未来发展

2021-12-25 来源:戏剧影视教指委

  2021年12月16日晚18:30,“审美与向善:戏剧与影视学名师大讲堂”系列讲座第四季第十八讲,由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香港电影委员会共同主办,由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共同承办。邀请到周星教授、侯明才教授、张思涛教授、许柏林教授、李道新教授、王海洲教授、赵卫防教授、李晓红教授、何威导演、黄望莉教授、吴青青副教授、康宁副教授、孙婧副教授、毛琦副教授、就“香港电影再振兴与再审视”一题于云端开展精彩演讲。本次讲座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B站账号、 “北师大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快手账号同步直播。

  由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燕教授担任开幕主持。

  在开幕式环节,首先由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小组成员,教育部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专委会副主任周星教授发表致辞。周教授围绕本次讲座的主题展开发言,肯定了香港电影在我国电影史中的重要地位、归纳了香港电影在不同时期的创作特色,并对未来香港电影的发展提出了殷切的期盼。

  随后,成都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国家973等课题近百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担任深时数字地球(DDE)国际大科学计划古地理工作组联合组的侯明才校长发表了致辞。侯校长就成都理工大学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提到了成都理工大学与影视相关学科的深厚渊源。最后,侯校长祝愿本次活动能够取得圆满成功。

  曾任中宣部文艺局副局级调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秘书长,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会长,现任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荣誉会长张思涛老师发表致辞。张老师介绍了以往香港电影专业委员与北京师范大学紧密的合作关系,并介绍了香港电影专业委员会在香港电影的研究过程中、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的活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张老师还提出了中国电影发展“统少而分多”的特点及其积极影响,表示香港跟内地电影的交流和合作,对中国电影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现任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会长,担任29届、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主要从事文艺评论、影视评论工作的许柏林进行致辞。许老师表示,香港电影在华语电影中乃至世界电影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香港电影有着关注底层社会的厚度、深度,有直面复杂人性的相度,有着精湛专业的纯粹度,有着鲜明的美学和电影风格的维度,更有着市场取向的产业强度,这些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阐释。许老师还透露,2021金鸡香港经典影片展即将在厦门、深圳举办,影展所选取的是香港电影中具有代表性的影片,希望大家能够给予期待和关注。

  接下来,讲座正式开始,讲座分上、下半场进行。上半场论坛由周星教授担任主持。

  第一位发言的嘉宾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日本东京大学特任教授,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电影史、影视理论与批评,发表学术论文和影视文化评论近300篇、独立署名出版15种学术著作,现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的李道新教授。他用电影史的理论和方法、从写作实践的学术角度,在宏观层面探讨了香港电影整体的发展历史。无论是在其自身的影像生产、故事表述和情感表达,还是在香港电影的理论和批评,以及香港电影的编史实践当中,都呈现出了一以贯之的中国性和民族电影的特性。

  第二位发言的嘉宾是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图书馆馆长,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艺术方向首席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兼影视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荣获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北京市长城学者等荣誉的王海洲教授。他就当前香港电影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阐述并辨析了“在香港制作的电影”和“香港文化意义上的电影”两个概念,对香港电影的发展沿革展开了讨论,并表达了他对于香港电影当前面临的发展机遇的期许。

  第三位发言的嘉宾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丛刊《影视文化》主编,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副会长,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委,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国家社会科学艺术学基金项目电影学科评委赵卫防研究员。他结合大量实例,总结了近年来香港电影呈现出的文艺情怀与类型杂糅现象,肯定了香港的多元文化带给香港电影发展的独特风格。此外,他还提到了香港地区所特有的一些影片类型,表示这些影片类型的存在是香港地区进行文化保育努力的成就,也是香港多元文化呈现的成就。

  第四位发言的嘉宾是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戏剧与影视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台湾电影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厦门市电影家协会主席李晓红教授。她的发言聚焦个案分析,围绕许鞍华最新上映的作品《第一炉香》展开讨论。她指出,这样一部集结众多大师进行创作的作品,票房和口碑却没有达到预期,香港导演许鞍华并没有营造出观众期待的“港味”风情,反而淡化了影片的城市和移民背景。从影片整体的完成度来看,许鞍华导演已经非常优秀了,这种将张爱玲的文学作品进行影视化改编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期待未来更多优秀的香港影人可以为香港电影带来再振兴。

  第五位发言的嘉宾是香港影评人协会荣誉会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香港会员分会主席,导演、制片、编剧、摄影师何威。何老师首先以“合拍片”和“非合拍片”的划分为基准,提供了新冠肺炎疫情后香港电影的票房数据。同时,认为电影票房会收到多重因素影响,对一部电影的评价应当反对“唯票房论”,而要从思想性的整体表达、电影制作的技术、影片的影响力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考量。随后,以《长津湖》和《梅艳芳》两部影片为典例,对内地、香港两地合拍片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第六位发言的嘉宾是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的教授、博导、电影学科带头人,影视艺术系主任,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史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黄望莉教授。她以中国性的理论视角来研究香港电影中龙马电影公司,发现龙马电影公司的人脉关系主要来自于上海的文华影片公司,在各方面都延续着上海时期的基本模式。因此,纵观龙马电影公司出品的影片,其叙事都体现出和故土难以割舍的原乡情怀。黄教授表示,在今天全球化视角当中,华语电影作为一种价值生产,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独特思考和解决方式。在区域全球化的世界主义视角下,重思中国性的价值,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下半场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香港电影委员会副秘书长任晟姝老师担任主持。

  下半场论坛的第一位发言嘉宾是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学科建设负责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艺学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出站博士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四川省科技厅项目评审专家、成都市经信局项目评审专家;主要从事微电影文化研究和影视艺术批评,先后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国语言文学研究》《当代文坛》等CSSCI期刊50多篇,独立撰写并出版专著3部,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省部级课题等14项;先后赴印度、澳大利亚、韩国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孙婧副教授。她围绕“胡金铨武侠世界当中的中国古典美学”这一主题进行讨论,发言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胡金铨导演其人,第二部分是分析胡金铨影片中的武侠世界,第三部分是讨论其武侠世界中古典美学的层次,第四部分则是对于中国古典美学一些构建和反思。

  接下来,由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福建省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带头人。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业分委会专家,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教学专委会理事、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理事吴青青副教授进行发言,主题是港片记忆、情怀叙事和类型表达,主要讨论了香港警匪片的类型转变等相关议题。她以影片《怒火重案》为例展开分析,阐明了香港警匪片的类型转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个体与社会秩序的矛盾,被置换成了法律跟犯罪的对立;第二,兄弟情谊的表现开始让位于正义规训;第三,动作的奇观性战胜了情感的张力。此外,创作环境的变化也使得警匪片早期在银幕上塑造孤胆的英雄、黑道枭雄等形象变为了强调其集体身份、国家身份的主人公,道德评判也取代了以往的情感体验,预示了香港警匪片这一电影类型在未来的发展轨迹。

  接下来,由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康宁副教授进行发言。她主要以嘉禾影业公司创办的《嘉禾电影》刊物为研究对象,从自由制片、明星主导和脱俗地域性几个角度与大家讨论嘉禾影业公司的制片策略和特点。首先从动作片、文艺片、喜剧片三个角度介绍了嘉禾公司的自由制片制度,随后介绍了由明星主导的新明星制和嘉禾影业的脱处地域性,及其对于国际市场的开辟。

  接下来,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院副教授文化与传播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文化传播与新媒体传播的毛琦副教授进行发言。她以香港电影人林家栋为视点进行介入,关照了作为个体的香港电影人的命运和选择,归纳了林家栋的个人经历及其性格特点,肯定了他力所能及地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资金、资源和收益上对香港本土电影进行的支撑和指导。

  论坛结束后,周星教授进行了总结。周教授表示,各位专家的发言从宏观、微观等不同角度为香港电影的再认知打开了新的局面,大家会共同期待香港电影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在周教授的精彩总结后,讲座圆满结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胡子轩)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