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今日孤王我,八十寿诞举国欢庆……”5月10日晚7时30分,大幕拉开,由江西省乐平市赣剧团创排的《李迩王》在北京保利剧院亮相。精彩的唱腔、细腻的表演、震撼的武打场面,新编赣剧《李迩王》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为观众带来一场难忘的视听体验。
这是一场融合莎士比亚悲剧精神与中国传统戏曲美学的艺术盛宴。该剧改编自莎士比亚经典名剧《李尔王》,以“东方程式”解构西方经典,用“饶河调”吟唱人性悲歌,经本土化重构后,实现“西方悲剧内核+赣剧艺术基因”的裂变,成为基层院团“以传统接驳现代、以地方对话世界”的最新注脚。
江西是汤显祖的故乡,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并称为东西方两大戏剧巨匠,此次赣剧《李迩王》的创排,是东西方戏剧巨人的艺术精神在赣鄱大地上交汇融合,同时也是基层院团探索提高艺术品位,通过“故事中国化、形式戏曲化、风格赣剧化”的大胆尝试,将西方经典进行“以中化西”的创新改编。
剧情从西唐国君李迩80岁大寿庆典开始,他要把国土分给自己三个女儿,但小女儿雪莲极力反对。李迩不听劝谏,把国土一分为二,将雪莲远嫁西凉国。两女儿紫藤、罂粟得到国土和权力后,于雨夜将李迩赶出宫门……
为了用赣剧形式完美呈现《李尔王》的故事,创作团队历时三年、七易其稿,将原著5幕26场浓缩为6场戏。在保留原著精神内核的同时,巧妙融入赣剧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避免了“翻译腔”,力求呈现给广大观众一部地地道道的中国戏曲,一部原汁原味的江西赣剧。
全剧通过西方经典和东方戏曲相结合的创新,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文化的多样性,更彰显了中华戏曲的博大精深和开放包容。特别是剧中家国情怀、忠义孝道等戏剧元素的交织碰撞,也给观众带来一次悲剧美的艺术享受,同时留下对人性的思索与启迪。
值得一提的是,赣剧《李迩王》主创团队皆由江西本省艺术家组成,全剧演员行当齐全,汇聚了除老旦外赣剧“九角头”其他所有行当,演出阵容均为乐平赣剧团演员,展现了该团完整的演出阵容和扎实的艺术功底。这不仅使赣剧《李迩王》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古老赣剧的“DNA”,更为经典剧目的创新提升、持久打磨提供了可靠保障。
作为景德镇市着力打造的“景德瓷、浮梁茶、乐平戏”三张名片之一,赣剧《李迩王》此前已在江西演出数场,并亮相景德镇瓷博会,收获国内外观众好评,今年2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了《李迩王》艺术创新研讨会,进一步打响了“乐平戏”名片品牌。进京演出前,主创团队在充分听取来自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全剧的剧本、表演、音乐、舞美四大板块进行了精心打磨,此次晋京演出,不仅是古老赣剧艺术的崭新展示,更是基层院团探索戏曲创新的一次重要突破。
“花脸李迩王”胡海栋用精湛的演技和深情的唱腔征服了剧场观众。谈及李迩王角色创作心得,他表示,一般地方戏在移植改编莎剧时,李尔王多由老生扮演,作为净行演员的他扮演李迩王算是打破赣剧行当常有之分,“我在塑造李迩王角色的时候,或多或少借鉴了其他行当的表演手法,来呈现李迩王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形象,利用饶河调的多声腔,进一步渲染了李迩王内心的复杂多变。”
在主创团队方面,《李迩王》的编剧、导演、舞美、作曲等皆由江西本土艺术家担纲。乐平市赣剧团作为基层院团敢于改编演出世界名剧,其底气来源便是常年扎根基层、贴近观众审美,敢于用作品展示基层院团的引领作用。
“深夜三更半,村村有戏看。鸡叫天明亮,还有锣鼓响”。这是流传在乐平市的一句民谚。依托深厚的赣剧文化底蕴,成立于1950年的乐平市赣剧团,长年扎根基层,年平均演出四百多场次,为最广大的观众群体送去丰富优质的文化产品。而在坚守传统文化基因传承的同时,该团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正以“小剧团、大作为”的气魄,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推动赣剧走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赣剧、亲近赣剧、喜欢赣剧,用独特的地方戏曲语言为文化交流互鉴作出新的贡献。
(图片由乐平赣剧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