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破浪”出海的三重境界

2025-11-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大家熟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提出著名的“三境界说”。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在此,我们借用“三境界说”来探讨分析中华文化成功“出海”所必须经过的三重境界:异域风情、民族风貌与精神风范。这三重境界也可以理解为三种样态、三种方式或三种风格,无论怎样称呼和理解,大致上我们可以从这三重境界来衡量或判断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是否成功及其未来发展态势,以使我们在文化交流互鉴中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阐扬中国精神、贡献中国智慧。 

  显而易见,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并不是一种单纯复制或线性输出,而是不同文化间的交往互动,形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多层次互动传播过程,因而形成中华文化“出海”传播的三重境界。大致上说,第一重境界是文化吸引层面上的“异域风情”展演;第二重境界是文化识别层面上的“民族风貌”展现;第三重境界是文化认同层面上的“精神风范”展示。这三重境界构成了由新奇感官到理性认知,再到精神体认的文化传播层级,这是一个由低到高的渐进提升过程。真正成功的文化“出海”或海外文化传播势必要经过这“三重境界”,由此完成文化交流的多层次互动过程。 

  第一重境界:作为文化奇观的“异域风情”展演 

  文化交流始于对他者的“好奇”,这使得文化交流初始阶段往往是“异国情调”或“异域风情”的展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奇观”现象。中华文化出海也要经过“异域风情”展演这第一重境界。作为文化奇观的第一重境界,是一种以感官形象吸引为主要诉求的表层形象传播,它以感官上“奇异性”取胜,通过直观的有感官冲击力的形象或符号,吸引他者的关注,满足接受者的好奇心。一般来说,奇观文化传播往往带有神秘的传奇色彩,最为典型的是早期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诸如中国功夫、戏剧脸谱、舞龙舞狮等,以中国功夫海外传播为例,武术以其令人眼花缭乱的拳脚功夫成为西方人眼中的奇异景观。当年李小龙在好莱坞震惊四座的表演,以及此后数十年间《卧虎藏龙》《功夫熊猫》等蕴含武侠精神的影视作品,共同构成了跨越时代的文化奇观展演。这些奇观化的文化元素以其异域异质的特性,向他者文化展现出一个神秘的中国文化图景。 

  这种文化“出海”方式主要是一种以炫目为目的的“博眼球”文化传播,其优点是印象深刻、易于传播、易于流行,但问题是过于停留在感官刺激层面。尤其是,传播者如果沉迷于此还会为了增强“奇异性”而夸大夸张某种文化元素,例如影视剧中飞檐走壁的轻功、摧枯拉朽的气功等,无不以超人的神力令观者惊叹不已。提升文化传播的吸引力,固然没错,也容易取得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但文化并不仅仅由感官形象所构成,文化的深层结构由精神内涵而构成。真正的文化传播应该由浅表感官进一步深入到文化精神的深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异域风情”展演是文化“出海”的第一重境界。 

  第二重境界:作为文化他者的“民族风貌”展现 

  文化“出海”的第二重境界是“民族风貌”的展现。较之于感官刺激层面的“异域风情”奇观化传播方式,“民族风貌”展现是一种更为整体化的文化传播,由此呈现不同民族的文化观念、伦理行为与生活方式。可以说,不同文化间的文化传播主要是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播。随着现代化步伐的推进,民族文化逐渐受到全球化的深刻影响,成为文化“出海”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当代学者亨廷顿的观点,当前全球格局中的紧张冲突主要源于不同文明及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要有效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在于加强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和谐共融。这也正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题中应有之义。 

  应该看到,民族文化传播呈现出“冲突”与“融合”的两种态势,导致民族文化传播往往是以“他者”的文化身份出现,这就增加了民族文化海外传播的难度,其具体表现为现代性、全球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平衡,既要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又要融入人类文化共同体。因此,民族文化海外传播不能停留在“异域风情”展演的感性层面,而要建立在民族文化自信自强的基础上,这就要求在传播过程中不仅要理性认知自身文化特性,还要理性反思其他文化特性。如苏州园林的“借景”美学与西方透视法的对比,中国书画、中国园林、中国诗歌等文化传播不仅需要让接受者了解中国哲学智慧和审美深层结构,同时还需要与西方再现性视觉文化传统进行比较,以见出异同。只有这样,才能在“民族风貌”展现中,消除文化“他者”之间的误读,消解文化理解的错位,消融文化交流的障碍,更好地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第三重境界:作为文明共识的“精神风范”展示 

  在“异域风情”展演和“民族风貌”展现二重境界的基础上,中华文化“出海”还需要进入到更高层面,即第三重境界——“精神风范”展示。“精神风范”展示是文化“出海”的至高境界,在这一阶段文化传播从感性感官的“异域风情”展演,经由理性反思的“民族风貌”展现,跃迁到深层积淀的“精神风范”展示。相较于文化奇观“异域风情”展演和文化他者“民族风貌”展现,作为文明共识的“精神风范”展示,无疑是一种更高阶、更深厚、更持久、更具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海外文化传播境界,因而也是我们把中华文化传播到海外的目的诉求。换言之,这第三重境界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成功与否的标志。这无疑也就向文化“出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因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是精神的凝聚、积淀与表征。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的传播也就是一种文化“精神风范”的展示。 

  作为中华文化“出海”的最高阶段,“精神风范”展示不再是感性文化形式的展演,也不满足于理性认识上的文化识别,而是中华文明深层结构中积淀的生存智慧、哲学思想、伦理观念与价值追求,是文化的精髓与灵魂。中华文化“出海”不仅是国家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明参与全球文明对话的体现。 

  异域风情、民族风貌与精神风范构成中华文化“出海”的三种景观或三重境界,形成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不同层级阶段。在这三重境界的协同递进中,我们必将乘风破浪,成功实现从“启程出海”到“扬帆远航”的光辉文化航程。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编辑:胡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