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有必要回望那段浴血奋战的历史,让这盏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继续照亮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80年沧桑巨变,抗战文艺始终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到和平发展的新时期,抗战文艺记录历史、塑造精神、凝聚力量、启迪未来的功能从未改变。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从专业剧场到社区舞台,从电影银幕到电视荧屏,各类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文艺活动如火如荼,文艺界以空前的热情和创造力,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再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民记忆与文化传承运动。
历史观的深化与拓展是当代抗战文艺创作的显著特征。与以往相比,近年来的抗战文艺作品更加注重全面客观地反映抗战历史,推出一批高质量抗战主题影视作品。这些抗战主题影视作品创作突破了单一叙事模式,从不同角度切入抗战历史,既有以更开阔的视野审视抗战历史的全景式史诗呈现,也有小切口的人性刻画,共同构成了立体多元的抗战影像记忆。反映14年抗战艰辛历程的电影《山河为证》,秉承严肃的史学态度,通过诸多铁证史料,力图用影像全面反映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贡献,以宏大视角讲述中华儿女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史诗;取材于中国渔民冒死营救英军战俘真实事件的《东极岛》,展现普通民众在国际反法西斯斗争中的勇敢与智慧;电视剧《我们的河山》以敌后抗战的创新视角,诠释了“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宏大主题;以《胜利1945》《东北抗联》《心安何处》《卢沟桥:我们的纪念》《正义之战》等作品为核心的纪录片矩阵,深情回顾了抗战胜利的历史全貌,生动呈现了普通民众的真实经历。7月起到年底,电影频道推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主题电影展播,陆续展映《地道战》《平原游击队》《八女投江》等近百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的国产抗战影片。这些影视作品以宏大叙事与细腻微观视角相结合的方式,将冰冷的历史文献、历史事件转化为温热的生命故事,将宏观的历史叙事具象为个体的情感体验,丰富了公众的历史认知,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历史表达。
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成为抗战主题表达的新趋势。传统的抗战文艺多以现实主义为主导风格,而当代创作则尝试将不同艺术门类、不同风格流派相互借鉴,创造出新颖的艺术效果。戏剧艺术作为最具现场感染力的文艺形式之一,在抗战主题表达上展现出独特优势。2025年6月19日,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等多部门联合主办的“从延安出发”戏剧晚会在延安大剧院开演。这场汇聚全国顶尖戏剧艺术家的晚会,以气势磅礴的《山河铭记》拉开序幕,通过眉户剧《十二把镰刀》、评剧《我那呼兰河》、京剧《杨靖宇》、豫剧《红灯记》、昆曲《当年梅郎》、苏剧《国鼎魂》等经典剧目选段,多角度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观众可以看到评剧、京剧、豫剧、昆曲、苏剧、秦腔等多种传统戏曲形式与歌剧、芭蕾舞等西方舞台艺术同台竞艳。特别是辽宁芭蕾舞团以芭蕾舞剧《八女投江》选段,体现了中西艺术形式的完美融合。传统戏曲在表现抗战主题时也进行了大胆创新,如京剧《野火春风斗古城》将革命历史题材与传统京剧程式有机结合,既保留了京剧艺术的精髓,又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这种跨界融合不仅拓展了抗战主题的艺术表现空间,也使不同艺术形式在碰撞中激发出新的创造力。同样值得注意的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李梅领衔主演的秦腔《杨门女将》选段,展现了巾帼英烈的崇高气节,将传统戏曲与抗战主题创新结合,晚会最后在延安歌舞剧团《黄河大合唱》的雄壮歌声中达到高潮,激荡起跨越时空的精神共振。
近年来抗战文艺作品中的英雄形象,与过去高大全的英雄塑造方式不同,更加注重人性化刻画,展现英雄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生活,体现当代抗战文艺创作的审美转向。2025年推出的京剧《杨靖宇》通过细腻的表演,刻画了这位东北抗联领导人既有钢铁意志又富有人情味的立体形象;歌剧《沂蒙山》选段则通过抒情的唱段,表现了革命战士与普通百姓之间的鱼水深情;话剧《寻找杜立特》等舞台作品则通过艺术表演,让抗战英雄的形象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电影《东极岛》中,演员细腻的表演,展现普通渔民在战争环境下复杂的心路历程和成长轨迹。这种人性化表达并未削弱英雄形象的崇高性,反而因其真实可信而更具艺术感染力,更容易引起当代观众特别是年轻群体的情感共鸣。
科技手段的创造性运用为抗战文艺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数字技术、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发展,抗战主题文艺创作在表现形式上有了更多可能性。2025年推出的纪录片《胜利1945》运用4K高清技术修复历史影像,结合三维动画还原重大战役场景,使观众获得更为直观的历史体验。在舞台艺术领域,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打破了时空限制,如“从延安出发”戏剧晚会通过视频背景的巧妙设计,实现了历史场景与现实舞台的无缝衔接。此外,互联网平台的兴起使抗战文艺传播突破了传统渠道的限制,云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大幅提升了文艺作品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如“从延安出发”戏剧晚会通过网络直播吸引了数百万网友在线观看,实现了专业艺术与大众传播的有效结合。
教育功能的强化与拓展是当代抗战文艺创作的重要取向。2025年的抗战主题文艺活动普遍注重将艺术性与教育性有机结合,发挥文艺作品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诸暨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在革命老区的演出特意选在有抗战历史的中兴社区举行,让观众在历史现场感受红色文化,实现了“情景教育”的效果;讷河市的纪念演出则通过老中青少四代同台的形式,体现了抗战精神的代际传承。出版物方面,《抗战旗帜毛泽东》《新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著作的推出,为主题阅读活动提供了优质资源。这些实践表明,当代抗战文艺已超越单纯的纪念功能,正在向常态化、系统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延伸。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抗战主题文艺创作与传播正日益呈现出国际化特征。电影《东极岛》即取材于中国渔民冒死营救英军战俘的真实历史事件,通过普通渔民的英勇行为,展现了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担当与贡献。同样,话剧《寻找杜立特》讲述了美军飞行员在对日本实施“杜立特空袭”后,在中国军民帮助下安全转移的感人故事。这些国际题材的文艺作品打破了单一民族叙事的局限,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重新审视抗战历史,强调了正义力量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近年来,以国际视角或背景反映世界反法西斯主题的作品逐渐引起关注,如彩色修复版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系列中的《中国战役》。国际合作的创作模式也为抗战文艺带来新的活力,如中俄合拍的故事片《盟友》(亦报道称为《红丝绸》)等作品,从不同角度解读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通过多元的叙事视角和丰富的艺术语言,不仅深化了对于历史的共同记忆,也有力地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理解,使中国抗战的历史经验及其蕴含的国际主义精神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更广泛的共鸣。
当代抗战主题文艺创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民族风格与国际视野、思想深度与审美价值有机统一的创作格局。这些创作既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也是对现实的积极回应,更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通过不懈的探索与创新,抗战文艺深刻诠释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主题,持续为这一重大历史题材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使其在变迁的社会环境中依然葆有永恒的精神价值。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艺术年鉴》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