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艺术时代的话语革新与媒介自觉

——评“影游融合研究丛书”

2025-08-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课题“影视剧与游戏融合发展及审美趋势研究”的项目成果,2024年出版的“影游融合研究丛书”乃是“影游融合”领域首部系统性著作。在丛书的五部作品中,由陈旭光教授领衔的专家团队全面而细致地研究了影游融合所带来的审美嬗变与理论新变,并揭示了这一新型业态的技术背景。

  具体而言,《新媒介、新思维、新话语——影游融合的新美学研究》(李雨谏、李典峰、陈旭光著)从整体性视野出发,系统阐述了影游融合的总体美学范式演进,探讨了诸种美学样态在融合媒介时代发生的迭变。《影游融合下的交互影像与受众影响研究》(陈旭光、李诗语主编)则对“影视的游戏化”同“游戏影视化”的比较与融合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借“互动电影”与“魔法圈”揭示了融合媒体时代交互影像和受众体验的特质与新变。《影游融合下的IP互化与影游改编研究》(范志忠、张李锐著)以“影游IP”为对象,切实分析了影游IP互化的叙事内涵,并基于跨媒介叙事的互文架构提出了影游IP互化的创制策略、生产机制与传播系统。《影游融合管理机制与传播推广研究》(聂伟等著)则立足产业研究,描述了影游产业由“电子鸦片”走向新兴产业、由“国潮美学”走向“世界故事”、由“后窗”走向“广场”的变迁趋势,表明了当今大众娱乐产业的审美自觉与技术自觉。《新技术、新媒介、新业态——影游融合的技术与产业研究》(陈旭光、李黎明主编)彰显了现代技术诸如虚拟现实(VR)技术、区块链技术对影游融合产业的影响,并以影游融合的产业史为依据,为这一新业态指明了相应的发展策略与优化机制。

  首先,丛书从美学层面揭示了影游融合现象的话语革新,彰显了影游融合研究的自觉审美意识。以陈旭光、李雨谏为代表的学者在研究中构建了多维度的美学观察框架。通过整合形式美学、接受美学、工业美学、想象力美学等复合视角,本丛书建立起对影游融合现象的总体性美学认知体系。这一理论建构的有效性在近年来的影游融合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以工业美学维度为例,2025年现象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借渲染技术,构建直径达3公里的“天元鼎”场景,实现了游戏设计中“巨物恐惧”美学的影视化转译。形式美学层面,国产开放世界游戏《燕云十六声》则创新性地引入电影化叙事语法,借明暗线交织的叙事策略,将影视艺术的叙事逻辑纳入游戏的动态交互之中。“影视的游戏化”与“游戏影视化”既呈现出媒介本体的消解与重构,也彰显出跨媒介美学的共生逻辑。面对这些文化融合现象,基于单一媒介本体的传统研究模式颓势已显。丛书提出的总体性美学框架为此提供了解决之道:通过建立跨媒介的审美坐标体系,既保持了对各艺术门类本体特征的清醒认知,又能以动态视角考察媒介边界的消融与重组。这一建立在审美自觉基础上的方法论创新,为当代数字艺术研究开辟了新的理论路径。

《哪吒之魔童闹海》剧照 天元鼎

  其次,丛书表明了影游融合现象在文化层面的话语革新,体现了影游融合研究的文化自觉。正如陈旭光所言,互联网时代的“游生代”“网生代”有着不同于以往消费群体的想象方式与文化需求方式,他们的想象力消费“不仅关乎审美,更关乎文化形态的再生产与转型”。随着融合媒体时代的深化发展,IP文化已然成为影游融合实践的核心场域。通过在不同媒介形态间进行改编与转化,IP文化不仅为其中故事世界的存续注入了更持久的生命力,还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了跨媒介叙事网络。不论是文生IP“凡人修仙传”“黑神话:悟空”“冰与火之歌”“哈利·波特”,还是漫画IP“海贼王”“复仇者联盟”,它们当下的爆红都离不开影视或游戏对原有文本的改编。更重要的是,影游融合现象突破了“跨文本改编”对传统文体的单向转化,转而构建起了具有交叉网络结构的“跨媒介叙事”系统,使IP的创生被纳入影游联动的再生产系统之中。面对如此复杂的媒介融合景观,IP互化理论梳理了影游IP互化过程中的机制与规律,总结出“复刻”“转置”“拓展”“改动”四种IP互化策略,有效地阐述了IP在多重媒介间的迁移规律。这一理论建构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通过梳理四重策略的脉络谱系,IP互化理论明晰了长期被学界混淆的“跨文本改编”与“跨媒介叙事”;另一方面,IP互化理论也通过二者在实践中的动态共存,揭示了文化层面理论话语的运作机制。正是在对IP文化的深度探析之中,影游融合研究突破了对文化现象的简单陈述,触及了文化创作与生产的内在规律。

IP互化策略的结构图式

  最后,在产业维度层面,丛书进一步揭示了影游融合现象的话语革新价值,体现了影游融合研究的技术自觉意识。从XR技术到生成式AI影像技术,现代技术的普及不仅给影游受众带来了全新的即时体验,也促成了影视的“轻化”生产。前一方面,技术革新令使用者拥有了虚拟化身,沉浸式的共情体验由此成为可能;后一方面,通过整合游戏IP资产、交互语言与智能化工具,影游融合显著提升了影视内容的生产效能。

  在媒介融合的浪潮中,电影与游戏的边界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消解与重构,媒介研究也随之发生转型。“影游融合研究丛书”的出版,不仅为理解这一转型提供了系统性的理论框架,更以跨学科视野揭示了数字时代艺术形态的话语革新。从影院时代单向度的视觉奇观,到强调互动性与即时生成性的影游融合;从IP宇宙的跨媒介叙事网络构建,到由XR、人工智能等技术催生的想象力消费机制,这场融合早已突破传统的“电影”“游戏”的本体论范畴,剑指媒介文化生态的重塑。同时,“影游融合研究丛书”也体现了高度的媒介自觉。不论是“互动电影”“故事世界”对影游艺术的未来形态的展望,还是“想象力消费”对影游交互现象背后的复杂场域的审视,均表明了融合文化的动态生成性与不确定性,显示了理论者对影游融合的未来形态的关切与预判。

  总之,丛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直面媒介融合的历史、当下与未来,既未将影游融合现象简化为技术迭代的副产品,也未陷入空泛的文化讨论,而是在美学规律、文化逻辑与产业机制的动态交织中,构建起极具解释力与前瞻性的理论框架。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编辑:胡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