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原》聚焦淮阳古老的伏羲、女娲民间信仰

2025-03-26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新华网郑州3月21日电(记者翟濯)《何以中原》由学苑出版社出版后,引发业内关注。该书聚焦伏羲、女娲神话,从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多学科角度,旨在廓清伏羲女娲信仰对区域社会的深层次影响以及由局部到整体的持久影响力,探究伏羲女娲信仰生生不息的机理。

  作者李丹阳长期在文化和旅游部工作,他在书中对伏羲女娲相关研究概况及区域民间信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回顾,从伏羲女娲信仰的生成与发展、伏羲女娲信仰所赖以存续的文化空间、历史上官方和民间对伏羲女娲的祭祀仪式、淮阳当地至今仍在流传的大量关于伏羲女娲的民间叙事等方面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日前,新华社记者对李丹阳进行了专访。

  记者:您的学术研究为何会聚焦于伏羲女娲信仰,又为何选择淮阳这一地域做专门性研究?

  李丹阳:一是亲历者,自己从小生活在这片区域,耳濡目染,对于伏羲女娲信仰在当地生产生活中的深刻影响感受很直接;二是旁观者,在攻读民俗学的博士研究生期间,能够以学术研究的理性思维把自己抽离出来,再以旁观者的视角回望,觉得有许多值得去系统梳理和研究的地方,而作为亲历者潜移默化带来的感性体验及作为研究者所具备的学科背景、理性思维无疑为我提供了很大的研究优势。

  记者:《何以中原》源自您的博士论文。您为何在十余年后重新将当时的论文出版?在您博士毕业后,从事文化、文旅工作的十几年中,您对这一课题是否仍有关注,又有哪些新的观察和思考?

  李丹阳:民俗学是一个比较小的学科,在国内从事专门研究的比较少,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民俗学又和大家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博士毕业后,虽然没有继续从事业务研究,但仍然会持续关注着,这些也都会在这本书的修订中得到直接体现。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而伏羲女娲这一古老的民间信仰也在顽强地存续,继续发挥着它独有的影响力,这得益于它能够随着历史的变化不断地接受和融入一些时代元素、得益于它面向社会各个层面柔韧而坚强的“身段”,而作为人类社会有史以来连绵不断的民间信仰,它对于当地社会、对于中原地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浸染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以上也是近年来我对这个课题一些新的思考和认识。

  记者:今天我们再研究伏羲女娲信仰,有什么现实意义和需要?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的这一独特悠久文化?

  李丹阳:伏羲女娲民间信仰里有很多在当代仍然值得提倡,一是伏羲女娲民间信仰脱胎于我国古老的创世神话,无论是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还是对于我国人类起源、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都大有裨益;二是伏羲女娲民间信仰提倡善、教导孝、鼓励迎难而上等等,这些都是积极因素;三是在当前的国际背景下,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古老悠久的传统文化,找准该文化的内核是关键,创新的思路不可或缺,与科技的携手势在必行。在这方面,动漫游戏《黑神话:悟空》、动画电影《哪吒》都是可以借鉴的例子。

  记者:传说约6500年前,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今天的淮阳建都,肇始了华夏文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的太昊陵庙会,被称为“天下第一庙会”,已流传数千年。如今伴随庙会举行的伏羲文化旅游节内涵不断丰富,包含了伏羲书展、游伏羲遗迹等多项活动,您如何看待地方政府走好这条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之路?

  李丹阳:太昊陵庙会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庙会,早在2008年3月就创下了单日82.5万人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当前正值一年一度的庙会举办期间,相信每一个到现场亲身感受的人都会有震撼的直接体验。地方政府这些年来大力发展旅游业,并把文旅融合作为一个重要途径,这个也是趋势使然,但在具体实施层面,一是要注意“度”的把握,不要用力过猛,导致传统文化的变形、走样,包括过度商业化、不尊重基本史实的“拿来主义”等等,都不是可持续的路子。二是要处理好“质”和“量”的关系,活动不是越多越好、文创产品也不是种类越丰富越好,要注意“质”的提炼提升,而非“量”的盲目扩充。有时候有“百城一面”“千镇一面”的情况,都在售卖同质性过强的文创产品,有的既没有文化,也没有创意。自己都不能打动自己,怎么去感动别人?我们发展到一定阶段,是时候静下心来做做减法,通过供给侧的改革优化,带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

  记者:风格古朴奇异的淮阳泥泥狗,是伏羲女娲信仰的重要载体和图腾符号,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您在书中有多处对它做过论述。您认为淮阳泥泥狗有哪些独特的文化内涵?

  李丹阳:淮阳泥泥狗是伏羲女娲民间信仰的重要载体和物化体现,本身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一是泥泥狗本身可以看做是原始社会古老生殖崇拜的象征;二是以黑色为底色,辅以其他四种颜色也对应了我国古老的五行文化;三是泥泥狗作品的一些常见形象比如人祖猴、多子斑鸠,一些不太常见的形象,如混沌、开天辟地、独角兽等等,可以看做是伏羲女娲神话发生、发展中留下的独特烙印和痕迹。

  记者:在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

  李丹阳: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这些年取得了长足进步。在这个过程中,一是要从长远的角度处理好保护和传承的关系;二是要避免对各种科技的依赖和影响,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色不变、韵味不减;三是要分轻重缓急,对于一些濒临灭绝的手工艺的保护传承要放到一个更迫切的位置上来。

  记者:《何以中原》虽聚焦于伏羲女娲信仰的区域研究,但通过对“活形态”的伏羲女娲的信仰和仪式活动的记述,揭示的是中原文化生生不息的密码。今天,我们应如何以小见大,增强“文化四力”,讲好中国故事?

  李丹阳: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做好伏羲女娲民间信仰的研究,可以放到一个更宏观的视野里来看待它。文化,讲究的是“以文化人”,化就是浸润,不能是“狂风暴雨”“疾风骤雨”,而要“润物细无声”。首先要更好发挥伏羲女娲民间信仰在“精神凝聚力”上的作用,发挥它在我国中原地区基层社会中维系社会结构、润滑各个层面民众关系、推进家国一体中的积极贡献;其次在国际传播力上,找准伏羲女娲神话在创世神话中的地位,借助动漫、游戏、电影、舞台演出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契机和方式,以使这一古老的中国神话和民间信仰在更大的层面发挥积极作用。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胡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