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春节档上映以来,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票房一路飙升。2025年2月5日,《哪吒2》成为中国动画影史票房冠军;2月13日,成为首部票房突破百亿元大关的国产电影;2月18日,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第一。《哪吒2》之所以取得“现象级成功”,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密码”,这些“文化密码”不仅体现了中国的文化底蕴,也展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
经典IP的现代表达: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哪吒2》作为一部经典的IP改编作品,在保留传统哪吒故事核心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大胆的人物和情节改编,成功地将传统神话故事与现代社会情绪相结合,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在人物设定上,影片中的哪吒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叛逆小孩,而是一个在成长中不断突破自我、实现蜕变的现代青年。他从最初的叛逆不羁,到逐渐学会担当,最终在抗争中实现自我救赎,其形象更为贴近当代观众的情感需求。敖丙的形象被改编为一个努力挣脱种族枷锁的角色,并与哪吒的抗争精神相互呼应,展现了群体觉醒的力量。无量仙翁表面仙风道骨、慈眉善目,以“维系天道”之名行事,但实际上却通过天元鼎炼化妖族、牺牲无辜,将权力斗争凌驾于道德之上,引发了观众对正义、权力和人性的深刻反思。申公豹的形象,精准击中当代年轻人面对社会压力时的矛盾心理,不仅为观众提供了情感宣泄的出口,也使传统故事在现代社会中重新焕发生机。
在故事情节上,影片延续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核心精神,将传统“天命论”转化为现代性抗争。哪吒的反抗不再局限于个人命运,而是上升到对整个社会不公的挑战,抗争的主体也从个体扩展到群体,这种叙事的升级不仅丰富了故事层次,也让神话故事照进了现实议题。哪吒与父母的亲情线被深度挖掘,展现了当代家庭教育中“理解式教育”的重要性,引发了当代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共鸣。哪吒与父母的亲情线、哪吒与敖丙的友情线、申公豹与申小豹的兄弟情等多重关系的交织,展现了当代青年面临的成长困惑与人生抉择。这种情感线的设置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深度,也更容易赢得观众的理解和共情。
东方美学的多元呈现:文化基因的视觉化转译
《哪吒2》通过多种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完美融合,在东方美学的多元呈现上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创造出了独特的视觉与文化体验。
影片中的场景设计融合了多种东方美学风格。设计师们从中国传统美学中汲取灵感,从陈塘关瀑布倾泻的防御工事,到龙宫熔岩荒原的末日图景,再到玉虚宫缥缈的仙气缭绕,每一帧画面都如同一幅精美的水墨画。而裂空爪掀起的风云变幻,海底龙宫旧址的金碧辉煌,天元鼎战场的气势磅礴,也展现了东方美学的宏大与细腻。同时,影片还巧妙地将大量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视觉设计中。如结界兽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三星堆青铜器中的经典元素,太乙真人的酒罐子参考了马家窑文化的漩涡纹彩陶罐,敖光的龙牙刀则借鉴了商代青铜刀的线条。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哪吒2》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让古老文物在现代银幕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影片也对色彩与视觉风格进行了极致表达。《哪吒2》深耕中国传统色体系,如哪吒标志性的“赤焰红”取自朱砂,象征抗争与热血;混沌星云的黑白晕染则复刻了宋代水墨“墨分五色”的意境,创造出了如梦如幻的视觉效果;哪吒的红色战袍、敖丙的蓝色龙鳞装,融入了兽面纹、云纹等传统元素,是典型东方美学的生动呈现。在动作设计上,影片将传统武术与现代特效结合,将传统二维分镜的构图美学与三维动画的动态张力相结合,既不失现代动作片的视觉冲击,又展现了传统武打的写意美感。影片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重新诠释和现代化转译,让每一帧画面都成为流动的东方艺术展,不仅吸引了国内观众的目光,也让海外观众为之惊叹。
技术自主与产业协作:国漫工业化的新里程碑
《哪吒2》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动漫产业的技术突破与协作模式,离不开整个国产动漫行业的集体托举。影片耗时五年,由4000人团队完成,涉及138家动画公司。这种突破性的技术自主和大规模的产业协作,不仅体现了中国动漫产业链的全面升级,也标志着中国动漫产业从“追赶者”向“引领者”的转型。
在技术自主方面,影片制作团队自主研发了“动态水墨渲染引擎”,成功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气韵生动”融入3D动画,解决了传统水墨数字化的难题。如敖丙冰戟划过银幕时,墨色在冻结与晕染间的瞬息变幻,仅0.8秒的画面便耗费团队9个月的攻坚。在特效技术的突破上,影片采用“乾坤”渲染系统,将粒子特效与生物动力学结合,实现了如青龙敖丙鳞片的独立光线反射和弹性形变效果。哪吒“三头六臂”的造型摒弃了西方机甲风格,以敦煌飞天壁画为灵感,用渐变粒子流营造出东方玄幻意境。影片使用了大量中国自主研发的动捕设备,支撑整个制作流程的制片管理系统也完全基于国产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生态开发,充分体现了中国动漫在技术层面上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产业协作方面,影片采用了多公司协作模式,这些公司从建模、渲染、动作设计等环节各展所长。制片方还采用“模块化管理”模式,将整个项目分解为多个独立模块,从而实现高效协作。这种模式不仅保证了大规模项目的顺利推进,还推动了动漫产业从“作坊式生产”向“工业化协作”的转变。参与制作的公司主要分布在北京、成都、上海等多个城市,这些地区已初步形成动画制作产业集群,且主动积极地通过建设虚拟摄影棚、多功能演播厅和提供高标准网络基础设施等措施,为实时远程协作提供了保障。通过技术自主与产业协作的结合,《哪吒2》不仅展现了中国动漫产业的进步,也为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方向。
跨文化共鸣与国际传播:文化自信的国际表达
作为中国动画电影的里程碑之作,《哪吒2》不仅在国内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更在国际舞台上引发了广泛关注,成为跨文化共鸣与国际传播的典范,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国际表达。
影片展现了将中国神话的宏大叙事与贴近人性的情感表达相结合的艺术魅力,进而实现了跨文化的情感共鸣。如构建仙界、人族、妖族的三角博弈,呈现封神宇宙的权谋斗争与族群矛盾等宏大叙事,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东方世界,也引发了对人类共通的正义、勇气、牺牲等普遍价值的探讨。同时,影片也有细腻的情感刻画。如李靖与殷夫人对哪吒无条件的爱,“娘从不在乎你是魔是仙,只在乎你是娘的儿”,龙王敖光与敖丙的父子关系,展现了父母在“为子女谋前程”与“尊重子女选择”之间的挣扎。中国神话的宏大叙事为电影提供了一个广阔而深邃的叙事框架,而贴近人性的情感表达则让这一框架内的故事变得亲切而动人。这种多维叙事方式的结合,使影片不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种文化对话的载体,跨越了文化鸿沟的差异,触动了全球观众的心弦。
影片主动走向世界的国际传播,充分展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哪吒2》在海外市场推出了多语言配音版本,并针对不同地区进行本地化宣传和发行,精准触达目标受众。首批海外上映地区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于2月13日上映,美国和加拿大则在2月14日上映,通过与多家国际知名影院合作,增加排片场次,让更多海外观众有机会观看。2月17日,《哪吒2》在联合国举行了特别放映,大大提升了影片的国际关注度和影响力。影片在IMDb(互联网电影资料库)评分高达8.3分,奥斯卡评委盛赞其“震撼人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给予其高度评价,这些国际认可证明了中国文化产品的强大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力彰显了中国的文化自信。
《哪吒2》的“现象级成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诠释了“国漫崛起”的内涵,展现了传统文化在高科技支撑下的无限可能。当然,《哪吒2》也存在一些有待完美和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这也是我们重新再出发的重要动力。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