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导演,从2014年开始筹备《白毛女》至今,我一直致力于舞台艺术电影的创作。十年间,我完成了10部“龙标”电影,涵盖歌剧、舞剧、音乐舞蹈史诗等多种形式。
第一,关于舞台艺术的纪实性呈现。电影与舞台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是“电影的舞台”,二是“舞台的电影”。我的电影都属于“舞台的电影”,
从《白毛女》到《伟大征程》,都是“把舞台艺术完整准确地呈现在银幕上”。在胶片时代,舞台作品通常需搬至摄影棚拍摄。而数字化超高清技术的普及,可以直接在现场将舞台艺术记录成电影。
第二,关于叙事。舞台有一套自己的叙事逻辑,但电影需要建立起电影语言的叙事逻辑。电影导演必须在尊重舞台叙事的基础上,运用电影语言构建清晰的镜头逻辑。在拍《白毛女》时,我观摩了郭兰英老师给演员说戏,深受启发。对于电影导演来说,银幕上的纪实性呈现,前提是清楚明了作品所讲的内容。《伟大征程》中既有音乐舞蹈史诗的叙事逻辑,又有背景大屏幕专题片的历史叙述,两者在某些段落产生了矛盾。为此,我们通过大量的镜头组织与剪辑工作,明确了每个段落的主题与节奏,使其在银幕上呈现出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叙事语言。
第三,关于声音。舞台与影院在声音呈现上存在显著差异。数字化技术尤其是全景声,为舞台艺术的电影化提供了新的可能。在创作中,导演需要严格遵循音乐的逻辑,确保镜头与音乐紧密贴合。《伟大征程》是一部情景史诗,一场沉浸式演出。因此,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录制了大量的现场环境声,包括空间声、欢呼声等,后期又录制了许多音响效果,在录音棚通过混音重新构建了一个沉浸式的听觉空间。
第四,舞台空间与电影视觉呈现之间的关系。舞台艺术电影需要在视觉呈现上尽量突破舞台限制,创造更具电影感的空间。在其他几部作品中,我尽量避免舞台大幕与侧幕条的过多出现,以突破舞台的局限性。然而,《伟大征程》有所不同,其创作核心恰恰在于现场感本身。影片大量保留了观众席的群众反应镜头,并通过舞台大银幕中的画面延展出去,将举国欢庆的氛围融入表达。这种沉浸式演出赋予了影片独特的空间表达方式,与其作品主题高度契合,充分表现了全国人民欢庆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时刻。
总体而言,我的创作核心是运用丰富的电影语言将舞台演出精准地呈现于银幕之上,即便是纪实性呈现,也必须体现出电影的艺术水准。力求通过电影的视觉与听觉手段,增强舞台艺术的感染力,使观众感受到比舞台演出更深的震撼与美感,而绝不能逊色于舞台,这是我始终坚持的目标。
(作者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著名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