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版《只此青绿》海报
舞剧电影《只此青绿》是在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首演三周年之际,应运而生。作为八大艺术形式中重要的两大艺术门类,舞剧与电影的联姻拓展了主题的叙事空间和艺术表现力。电影版保留了舞蹈诗剧的立意、叙事、舞蹈和服化道,将《只此青绿》中的宋韵美学通过丰富的视听语言呈现出来。《只此青绿》讲述的故事逻辑围绕鸿篇巨制山水长卷《千里江山图》的艺术创作过程,观众在时空交错式的叙事结构中跟随一位沉浸于研究《千里江山图》之中的现代文物研究员——展卷人的视角,走入北宋少年画家希孟的创作时空,以“问篆、初见、唱丝、听雨、寻石、习笔、青绿、淬墨、苦思、入画”十个章节为脉络,探寻这位年轻的艺术家绘制《千里江山图》的精神世界。
电影与舞蹈的融合:电影版《只此青绿》的叙事张力
舞剧电影的诞生对于舞蹈发展史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舞剧电影是以剧场舞剧为原始文本,通过电影语言和电影艺术的加工,将其进行改编而在电影院上映进行传播的一种舞蹈作品形态。舞蹈肢体语言是舞剧电影的对白与台词,字幕与旁白仅仅是舞蹈叙事的补充与延伸,镜头语言是服务于舞蹈叙事的。电影版《只此青绿》以灵动多变的拍摄手法、细腻温情的镜头语言,展现江山的宏大壮丽,表现舞者的微妙情感。舞者以肢体语言为笔墨,于光影交错间以身入画,绘就了流淌于历史长河中的千里江山。
电影版的改编做到了扬长避短、兼收并蓄。舞蹈相较于电影是一种“短于叙事”的艺术形态,电影版《只此青绿》将电影语言与镜头语言的叙事功能发挥到极致。电影巧妙地在“唱丝”篇章后加入“听雨”篇章,从“唱丝”场景中的层峦叠嶂、云雾缭绕的远景,巧妙地过渡到雨丝轻飘到大雨滂沱的情景,让情感的传递随着雨势的增强而得以升华。雨天、屋檐、只此少年,这是一段主演张翰水中独舞片段,以表现希孟在山野中写生,身处美好自然之中,偶遇山间降雨,他尽情淋雨、尽兴听雨,雨不仅滋润了大地,也滋润希孟的心田,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在传统的现场舞蹈表演中,由于舞蹈传播的具身性,人在舞蹈在,人不在舞蹈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没有人的现场舞蹈表演是不存在的。但由于电影镜头语言的加入,让没有人的画面也可以成为舞蹈作品的一个部分,空镜头的使用赋予了舞蹈肢体语言以外更多元的艺术表达。棂外的月光、砚台上的烛光、手中的笔尖、掉落在地的画卷,一个个富有意境的电影空镜,为场景之间的转换提供了自然流畅的过渡。空镜头往往能够捕捉到那些难以用言语或舞蹈直接表达的环境细节和人物情感,为叙事情节提供了生动的补充。空镜头成功地引导观众进入影片所营造的情感世界,与角色产生共鸣,增强了影片的情感感染力。
风骨与风雅的内化:电影版《只此青绿》的美学张力
《千里江山图》是宋代“青绿山水”的典范之作,山川河湖、亭台楼阁、人物车马在创作者的精心描绘下,表现的是赵宋的文治天下和万里江山,是青山绿水、峻美奇秀、雄伟壮观、风光无限的“千里江山”国家形象。
青绿是《千里江山图》最典型的视觉标志,也是《只此青绿》作品的灵魂。宋代是一个经济和文化高度繁荣的时代,在这个历史时期,“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理念与苏轼的文人画和表现论美学思想出现。“青绿”意象是文人思想的折射和人格精神的内化,是宋韵美学风格呈现的典型色彩。作为典型的宋韵美学特征的“青绿”意象,大银幕下的满色青绿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镜头前,希孟提笔在水中泼墨的那一抹青绿,最终凝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古典美学气质。在电影版《只此青绿》中,一群高髻青衣的女子步步生莲,从《千里江山图》中款款走来。每一帧画面,宋韵美学的“青绿”气氛就氤氲开来,在舒缓的镜头下,“青绿腰”成为她们展现“层峦叠嶂”山水意境的典型造型。镜头的角度、运镜的速度、取景的高度将青绿的“意”“象”深度勾连,“听泉”“落云”“望月”“险峰”,一系列唯美的舞蹈动作让观众领略到千里江山的美、俊、奇、险。
宋代美学,极致风雅,无一不体现在《只此青绿》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旨趣中。翰林院是《只此青绿》“习笔”篇章中的重要场景。电影版《只此青绿》巧妙利用电影艺术的独特魅力,创新性地融入了“宋代四雅”——焚香、点茶、挂画与插花的文化元素,这些细节的添加,极大地丰富了影片的文化内涵,使观众沉浸于宋代雅致生活的氛围中。
人民与诗意的书写:电影版《只此青绿》的艺术张力
《只此青绿》的艺术创作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一千年前北宋时期长卷创作背后的典型人物,再现了当时的社会场景。希孟,这位天才少年画家以一幅画而名垂千古,这在中国绘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电影通过远、中、近景和特写景别的转换,让观众走近、甚至是走进希孟创作的现场,观众在展卷人与希孟的隔空共舞中感受画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清苦寂寞、呕心沥血,目睹他在艺术创作中经历的艰苦与挣扎,坚守与希望。长期的青灯黄卷、深夜寒风,耗尽了这位天才少年画家的生命,他的人生是充满遗憾的,但是他留下的《千里江山图》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织绢、篆刻、磨石、制笔、制墨的历史文化符号与磨石人、制墨人、织绢人、篆刻人、制笔人的人物镜头的穿插,电影版《只此青绿》带领观众超越眼前的事物,超越贯穿于镜头组接与镜头的内部构图。《千里江山图》不仅是年轻艺术家希孟以生命入画所成就,在其身后所托举的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
电影版《只此青绿》带有“诗意电影”的特质,与诗歌一样,运用富有情感和灵动的镜头语言,托物言志、含而不露。在电影技术的赋能下,释放了《只此青绿》的无限想象力,“大写意”有了更多将高度意象化的内容具象化的空间增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剧中,意象“青绿”抬头望向一轮明月,青绿天地间,斗转星移、四季更迭,镜头情景交融,意蕴绵长,强烈的交错感在此时出现,连接起了展卷人与希孟的时空,也连接起了千年前的北宋与当下的时空。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让《千里江山图》从单一的阅读文本“活化”为二维画面与三维空间的融合,而电影的镜头语言和蒙太奇效果,完全打破舞台的第四面墙,以更自由的视角、更绚丽的光影、更丰富的想象力带领观众进入复调演绎的多维时空。电影版《只此青绿》运用现代视听技术,将舞蹈的“千里江山”摹写到电影的媒介形式中,为观众带来新的审美体验,实现了传播效果的飞跃和粉丝群体的扩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要讲传统,也要讲当下,既要溯源,也要创新。文艺创作就是要以当下社会大众易于接受理解的审美形式和视觉语言,以创新的形态继承和展现中华美学精神和传统艺术精华。
【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媒介化社会视角下宋韵文化传播路径与策略研究”(2307092307)的阶段性成果】
(刘雁翎,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何薇,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