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化乡村的共富逻辑、问题与对策

2023-07-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蔡尚伟(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美丽中国”研究所所长、教授)

  关于艺术振兴与精神共富这个主题,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具有重大意义。第一,艺术共享是精神共富的应有之义、精神富裕的终极载体。第二,艺术是创造物质财富、带动精神共富的重要手段。第三,艺化乡村是物质与精神共富、城市与乡村共富的重要路径。

  “艺化乡村”概念,是在过去乡村绿化、美化的背景下,赋予它更高的精神境界与发展境界,让乡村艺术化,这也是中国美丽乡村研究长期探索的一个方向。艺化乡村的内涵包括几个层面:第一,乡村的整体艺术化,从它的各个维度提出。将整个乡村作为一个艺术品来打造,其整体效果是一个艺术的形态。第二,乡村的要素,它的各个环节艺术化,从非艺术到变成艺术,从它的外观到内涵,再到乡村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以及乡村的服饰艺术、美食艺术、建筑艺术等各个方面,都从非艺术、准艺术到达艺术化的程度。最核心的就是人的艺术化,村民的艺术化、艺术家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乡村的艺术乡建,主要来自于文化界、艺术界的介入,从而带动乡村的艺术化。

  艺术乡建,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学派。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空心化逐步显露,很多人意识到乡村的一些问题,艺术家也开始在各种条件下介入乡村建设,将艺术融入乡村,甚至一些村落演变成艺术村。比如,北京的宋庄“画家村”,从1994年开始建设,发展到现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惠及村民,带动共同富裕。号称“中国油画第一村”的深圳大芬村,早在2017年全年总产值已达41.5亿元人民币。客观来说,艺术的介入对当地的乡村发展、村民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都起到了一定效果。

  浙江,作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有很多艺术村落发展的态势,包括书法村、诗词村、艺术村、画村、数字音乐村等各种类型。浙江余东村被誉为“中国第一农民画村”,800多名村民中有300多人会画画。村民画画始于上世纪70年代,他们白天拿锄头,晚上拿画笔,便开始有了农民画的基础。近年来,形成了以农民画为核心、“一画带多元”的乡土文化格局。2021年,余东村农民画相关产业产值超过3000万元,实现了通过艺术来实现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共同增长。

  安徽大学在河南大南坡村开展的艺化乡村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019年,当地开始对村庄里的资源进行活化利用,在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的同时,将原本破败的老建筑改造成书店、茶社、艺术中心等,浓厚的文化氛围吸引游客打卡游览。荒废已久的老供销社升级改造后,成了文创品牌“碧山工销社”的连锁店,也是“乡间杂货铺”,这里不仅销售文创产品,还为村民设置了农产品寄售柜台。

  四川新津月花村“艺术+研学”带动精神共富。月花村拥有当地的一些文化遗产,包括剪纸、版画、仿铜浮雕花等一些民间艺术。利用这些艺术基础进行“艺术+研学”,盘活乡村文旅资源打造的一个案例是“月光宝荷”乡村研学营地,也是当代少年研学品牌的营地。自运营以来,举办了近百场研学和企业团建活动,近20000余人次到访。艺术研学相关的服务帮助村民获得工资性收入超过了40万元,初步呈现出带动当地精神共富的态势。

  通过以上案例的梳理可以发现,乡村作为艺术产业载体,有先天的优势。乡村的艺术生产成本低廉,艺术空间延展性强。乡村自带美学属性和艺术性。比如很多文艺作品,都是描绘乡村,从乡村中来,又回到乡村去。所谓通过文学、绘画、音乐等方式呈现的乡土艺术、乡土文化,对促进乡村共同富裕,精神共富具有较好的成效。

  另外,在艺化乡村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村民的艺术参与度、艺术参与能力的问题,艺化乡村的内在动力问题等。在这种状况下,把艺化乡村作为一个美好愿景,带动精神共富,还需要更多的人上山下乡,到乡村、融入乡村,赋予乡村更多的艺术属性。在艺化乡村的过程中,也不能简单地一刀切。

  由于乡村公共设施、配套服务不健全,包括交通、技术、教育、医疗条件等,想要大规模的吸引高端的艺术文化人才到乡村去聚集,或者留住土生土长的乡村人才,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从产业的角度来说,健全产业链的路还较漫长。此外,艺化乡村的核心是人的艺化,原生动力是村民,而村民的艺化程度如何解决,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对艺化乡村未来发展的建议:首先,因地制宜。优先发展区位较好的村落,树立一批标杆,然后进行扩散带动。其次,激发本土力量。从原始的艺术形态、非遗艺术出发,走向现代艺术的转换,创新性发展。最后,疏通要素。打造艺术产业要素流通的乡村的渠道,根据不同的村落的具体情况来制定。

  艺术促进乡村振兴的几个路径:第一,艺术融入乡村旅游,以吃住行、游购娱为消费端口,带来物质财富的收益,从而实现精神共富。第二,艺术赋能乡村原始产品,如农产品、林产品,特别是在这些产品的包装营销环节,艺术可作为重要手段,包括通过短视频,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单位价格,最终提高整体收益来实现共富。第三,凡是能够带来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所有途径和方法,艺术都可以切入,如“艺术+研学”。研学本质上是一个产业门类,研学以艺术为切口,其本身作为产品输出到市场,有可能会成为未来乡村艺术化过程中的普遍选择。

  【本文根据作者在“艺术振兴与精神共富”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报告整理,不代表本网观点】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胡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