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专访】战地歌声:奏响时代旋律 “同唱”精神赞歌

2024-11-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第四届“中国美术奖”于近日揭晓。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孙妍的雕塑作品《同唱》荣获金奖,这是吉林省美术界继1984年油画作品《未来世界》获得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金奖后,时隔40年再一次斩获全国美展最高奖项。日前,孙妍接受了本网记者专访,以期带领读者共同走进文艺创作者背后的心路历程。 

  中国社会科学网:首先,祝贺您的雕塑作品《同唱》获得了全国美术最高奖项。这部作品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独特的表达?您希望通过这件作品传达怎样的思想和情感? 

  妍:这件作品运用了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作品在充分尊重人性本真的前提下,保持了对精神信仰坚定的守护。《同唱》是以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野战军中文工团女兵形象为原型,创作之初,我查阅大量的相关纸媒、数字媒体收集此时期文工团女兵的资料,借此来分析、推演她们的真实生活状态。资料中有一张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图像资料,是一张老照片——其中几位年轻的女兵在尘土飞扬的战壕上演唱,周围是行军中的战士,画面紧张又富有激情。紧紧缠裹在女兵身体上的行军背包、沾满泥尘的绑腿,都暗示着这些年轻的女孩子刚刚经历了一场急行军的洗礼,她们此时正在歌唱,但也在时刻准备着承受转瞬就可能压顶的枪炮,她们正投身于血与火之中,由此启发了我创作《同唱》。这部作品塑造了六位正在演唱的女兵群像,她们在用力地同唱,所有的身体不约而同地倾斜,倾到极致。但作品中心区的手风琴,却压轴般地向右下方沉稳地展开,“压住”左倾飞出的身姿,呼应着、巧妙地形成了张力中的稳重感。故此,在形式上,整个作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映。我在表现人物时,通过适度的夸张,勾勒了一幅幅真实的、丝毫不加矫饰的纯真面孔,呈现了那个时代、那种境遇中人物所特有的朴素之美,这恰是残酷的战争环境中所自然激发出来的最真实的状态。同唱中的“同”,所展现出来的是一种源自内心的集体认同,对一个黎明初现的正义共同体事业无悔无私地全身心投入。尽管歌唱者神情有别,或低眉浅唱,或引吭高歌,但她们渴盼解放和新生活的炽诚心境,却是如此交相辉映,同频共振。女兵们所围绕的那把有力的风琴,奏出的就是引领时代心声的主旋律。 

获奖雕塑作品《同唱》 

  中国社会科学网:创作一部杰出的艺术作品往往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在创作《同唱》的过程中,您遇到了哪些特别的挑战?又是如何应对并最终克服这些困难的? 

  孙妍:我遇到的困难有两个,一是形式,二是形象。在形式上,我塑造的人物有一个极大角度的倾斜,一方面用雕塑作品表现歌唱,表现节奏和韵律感就需要突破雕塑结构上的稳定,使其处于运动的状态。另一方面,这是在战场,女兵们就站在战壕上,随时面临不可预见的危险,她们拖着疲惫的身体,用尽全力歌唱。所以我设定的身体倾斜的角度经过无数次小稿反复测试,希望能够达到一个极限,就是过之即会倾倒,不足又会显得情绪没有达到饱满。 

  此外,形象的塑造是我创作遇到的另一个难题,我设定的场景是硝烟将起的战壕,刚刚历经急行的女兵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坚持用歌声鼓舞战士们行军。我力求在形貌上表现女兵们最真实的状态,没有白净的脸庞,没有整洁的服饰、没有一丝不苟的发辫,有的是一张张毫无矫饰的纯真朴实的脸孔,疲惫中带着永不屈服的倔强。因为塑造了六位女兵,避免形象特征或气质特征的雷同是塑造中最困难的步骤。为了区分人物形貌和性格上的差异,我给每一位女兵设定了人物背景、家庭、性格和名字。塑造每一个人时,我都会把自己带入她们的身体,演绎她们的人生经历和情绪,通过感受不同的人物性格所赋予她们不同的生命体验来呈现她们各自的形貌特征,从而构建起一个真实可感的情景。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的作品在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极高的评价。您认为《同唱》能够获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孙妍:这一届美展涌现出大量优秀的雕塑艺术作品,不同主题、不同材质、不同语言、不同形式,各个方面都有很惊艳的作品出世。我认为《同唱》能够获得认可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是一件形式和内容契合度很高的作品。中国女兵这一题材的创作持续了7年的时间,只完成了两件作品。对于如何将形式和内容统一起来,我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无数次的自我推翻。我在失败中总结经验,经历不间断的技艺的磨砺、时间的打磨、经验的积累、认知的提升,这使得我在呈现这件作品时能更加主动和自由。除了个人的勤奋努力,我还得到了来自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我的导师和同事有时间就会聚到一起,给我提出很有见地的修改建议,这些对于我作品的改进都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届“中国美术奖”金奖得主、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孙妍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在雕塑领域深耕多年,不仅在教学上取得了丰硕成果,还在艺术创作上屡获殊荣。您在东北师范大学工作以来,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收获和感悟? 

  孙妍:2017年,我进入美术学院雕塑系在历史题材工作室任教。我们工作室积极汲取当代优秀视觉文化成果的经验,拟定的研究方向包括凸显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歌颂民族意志与国家情怀,以多种艺术视角谱写人民形象,展现当代中国人文风貌,展现新时代的社会风尚,传递积极的人生观,歌颂奋斗精神。我在这种积极的创作环境中一边开展个人的艺术实践活动,一边从事教学工作。教学相长,我在传授学生雕塑理念和技艺的同时也受到他们积极创作热情的激励,彼此鞭策,圆满完成了多件雕塑作品的创作任务。我们没有按图索骥,依照所谓全球化艺术路线设定其“当代性”模板,而是在继承和弘扬中外一切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对正在学习雕塑和艺术的青年学子有哪些建议或寄语?您认为他们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创作能力? 

  孙妍:作为雕塑艺术的实践者和传授者,我真诚地希望每一位青年学子珍惜学习的机会和时间,努力提升自己的艺术实践能力。抓住任何一次创作的机会,从当代中国的优秀视觉文化成果中汲取经验,探索新兴艺术不断促生的新质艺术视觉创造,发掘创作的主题、捕捉创作灵感。坚守时代赋予的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定文化自信,主动承担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这是中国现代美术探寻自主发展的灵魂,也是我们艺术工作者对初心的永志。 

  为人民放歌,为时代铸魂。广大文艺创作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扎根历史和生活的广袤沃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以一部部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培根铸魂。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赵徐州 通讯员 肖兴婷/采访整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胡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