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策划·艺术学】学者笔谈·2024

2025-01-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在智能世界中捍卫我们的身体主权
  2024年,人工智能的声音无处不在,成为最为耀眼夺目的故事主角。人工智能宛如一条无形而坚韧的丝线,将人的身体紧密缠绕。从理性思维的精密计算到天马行空的感性创意,智能机器步步为营,似乎要将人的身体的主导权全部接管。身为碳基生命的身体,是否真的会被硅基生命的人工智能取代?人工智能是让我们的身体挣脱重重枷锁、实现解放,还是陷入万劫不复的灭顶之灾?在智能世界中,我们的身体是在消失还是得到重生?这取决于我们是陷于自我迷失还是自我觉知。阅读原文】
 
古镇归来——人类学者眼中的沧海桑田
  近年来,我还是继续在景德镇做田野调查,看到的却不是古镇在飘逝,而是在一点一点地回归,甚至比我小时候的景德镇更“古老”。以前在城市中心的市政府、市公安局,还有国营工厂等,有的搬走了,有的拆除了。明清时期的御窑厂被重新修复,周边的传统柴窑、坯房、里弄都得到了重建,现在的景德镇市区成了活脱脱的陶瓷手工艺“古城”。我突然感到,我需要再写一本新书,那就是《古镇归来》。【阅读原文】
 
今年我出版了四部学术著作
  2024年,的确令我难忘。在这一年里,我在艺术学研究领域又有了一些新的收获:今年我出版了四部学术著作——第一部是《纪思——门类学科背景下的艺术学探索》,第二部是我主编的《艺术学升门十年寻迹——艺术学理论十年学科发展报告(2011-2020)》。这两部著作,前者从个人的视角记录艺术学升门以来12年间一个学者的所思所想;后者从学科整体的视野,为一个学科走过的十年历程留下一段“编年史”的纪录。【阅读原文】
 
把脚扎进生活的泥土里
  2024年初春,我带学生前往以苏州为中心的太湖流域,探访素有“丝绸之乡”美称的“吴罗”丝织作坊,一个场景深深触动了我。苏州非遗工艺大师、吴罗织艺传承人李海龙自豪地向我展示,他用灵巧的双手舞动梭子织出吴罗吴韵的纹样过程,身旁的徒弟用手机拍摄这段视频,上传到短视频平台。这一老一少的互动,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只有把脚扎进生活的泥土里,才能催生时代的新枝生根发芽。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场,艺术的枝桠才能更加茂盛。【阅读原文】
 
做有温度的学术
  回顾2024年,最难忘的瞬间,莫过于一次在深夜审视自我的时刻。彼时,自己申请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课题“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思想史研究”通过评审立项,又一项新的研究要正式启动了。深夜在电脑上翻捡自己过去几年搜集的文献,思考自己所关注的历史、艺术与科技等诸种论题,四壁寂静间,似乎能听到自己内心的一阵轰鸣,经历百年风雨的中国艺术学,在今天又要面对当今瞬息万变的AI技术浪潮,新的十字路口,关于我们的艺术之学术书写该何去何从?【阅读原文】
 
与生共舞
  回望过去一年,我在与学生共成长的道路上收获颇丰。我学会了倾听他们的心声,洞悉他们的迷茫,激发他们的潜能。身为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既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引领学生在实践中磨砺本领、激发创新、厚植家国情怀。未来,我矢志不渝,愿继续做他们的领航者、同行者与挚友,携手并进,共绘更加绚丽的篇章。【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胡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