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中国与世界】胡正荣:2024年中国新闻传播实践与理论的创新机会

2023-12-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七个着力”的重要要求。这次会议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具有关键重要意义的一次会议。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的“七个着力”将是我国新闻传播实践发展和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根本遵循和最大确定性。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全球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日益突出,面对新一代信息传播技术对新闻传播的颠覆式挑战以及新闻传播格局的根本性改变,2023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国家安全问题的复杂程度、艰巨程度明显加大……要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从新闻传播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整体外部环境和基础条件看,这种不确定性正在进一步增加。全球化进程中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必然体现在意识形态、新闻传播、舆情舆论、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剧变,表现为撕裂、对立、交锋、纠缠,乃至发展为信息战、舆论战、认知战等。与此同时,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如健康、环境、权力、粮食、战争等问题也将成为通过全球新闻传播,在全球舆论场上争夺话语权、道德正义制高点和政治正确性的关键话题。在多极化世界中,全球南方的作用再被重视也成了新闻传播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关注焦点之一。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迎接共建‘一带一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建设一个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正是解决全球不确定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其中软力量便是新闻传播实践和理论研究。“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民心相通是最基础、最坚实、最持久的互联互通。通过以民心相通为宗旨的新闻传播实践,有助于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从新闻传播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内部要素和关键环节看,不确定性也在迅速提升和扩大。首当其冲的就是智能化技术对新闻传播实践带来的挑战,这一定会引起新闻传播业基础逻辑的变化,更会直接带来新闻传播业要素重构、流程重建、平台重组。同时也给新闻传播学研究带来更多的研究问题与更新的研究方法。主流媒体与新兴媒体,包括传统的社交媒体和更加新兴的人机共生媒体,乃至智能媒体等,媒体与传播主体日益多元化,也必然表现为其背后的利益主体多元化。舆论场更加复杂,舆论格局更易变,对峙乃至撕裂的风险在加大,治理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在提升。内部的不确定与外部的不确定性叠加,将给新闻传播实践带来更多更大的挑战,也给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提出了更多更复杂的问题。主流媒体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新闻舆论的一体化构建、智能传播时代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良好网络生态建构、国际传播能力与效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等等,都应该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需要我国新闻传播实践在新征程上破局发展,也需要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面向未来破局创新。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

  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者要从实践出发,以融合交叉为研究方法,回答“四问”,探索“路、治、理”,研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在众多的不确定中发现确定性,在复杂的不确定性中建构确定性,共同推进建构中国自主的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