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法学与数字出版法治高端论坛暨第九届“东方传播法”学术论坛举行

2025-10-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10月19日,作为纪念邹韬奋同志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文化法学与数字出版法治高端论坛暨第九届“东方传播法”学术论坛在华东政法大学举行。

  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学术期刊以及律所的近50位专家学者,围绕新闻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和法治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传播法治的多维视野、新闻出版中的版权治理、出版类平台的个人信息与数据治理、创作者内容生产与出版平台主体责任、数字出版的内容规范体系与治理实践等主旨议题,以前沿对话、主旨报告、与谈及点评等形式作了深入研讨和交流,以期探索文化法治建设的“中国方案”,为数字出版的法治化注入新动能。

  在数字出版与文化传播深度融合的当下,如何借助文化法学推动数字出版的法治化进程,如何依托数字出版法治化带动文化传播法治化建设,已成为新闻传播学、法学等学科乃至跨学科高度关注的重要议题。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监察专员陈玉刚表示,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为学界提供新观点、新思想,为推动华东政法大学文化法学学科服务数字出版法治化和文化传播法治化建设提出宝贵意见,共同为推动文化法学与数字出版法治的交叉融合、理论创新和法治实践发展贡献智慧。

  韬奋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魏玉山表示,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的出版法治体系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在繁荣发展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建设文化强国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顾理平表示,在数字技术与智能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媒业在享受数字红利的同时,也面临信息失实、版权侵害、隐私泄露等新问题、新现象。他强调在享受数字技术红利的同时,作为学者应保持学术敏锐,既要寻找化解问题的学术路径,更需具备前瞻视野,通过事前预防与事后规制减少乃至消除问题的存在,推动传媒业有生命活力和社会价值。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就媒体治理的发展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随着AIGC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成为内容生产主体,进一步加剧了媒体治理的复杂性。媒体治理已逐渐从“行业治理”转向“空间治理”,并进一步迈向整体性、系统性的“生态治理”。

  上海大学法学院教授李清伟认为,今天的社会正处在从传统的纸质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业态发生变化的同时,调整或规制出版行业的规则或法律并未发生变化,出版行业、文化传播领域的法治化必然是未来持续的倾向。

  数字化浪潮重塑了文化生产与传播方式,网络文学、短视频等数字出版的新形态,不仅丰富了大众精神文化生活,也催生了庞大产业链,成为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与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力量。然而,技术发展也带来了AI版权、跨境数据流动等新型法律挑战。上海德禾翰通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郭显浩表示,这些议题亟须学界与实务界携手应对。

  当天上午,论坛以“新闻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和法治支撑”和“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传播法治的多维视野”两大主题先后开展了前沿对话。下午,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闻出版中的版权治理”“出版类平台的个人信息与数据治理”“创作者内容生产与出版平台主体责任”“数字出版的内容规范体系与治理实践”等四个主题进行了论文报告及与谈研讨。

  本次论坛由韬奋基金会指导,华东政法大学韬奋新闻传播学院和韬奋新闻出版研究中心承办,上海德禾翰通律师事务所协办。

  (主办方供稿)

【编辑:张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