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传播蓝皮书(2024)在南京发布

2025-04-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楠)3月29日,AI赋能地方国际传播创新发展研讨会暨中国国际传播蓝皮书(2024)发布会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学界和业界的代表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共同探讨了如何用AI赋能地方国际传播创新发展,为提升地方国际传播效能出谋划策。

发布会现场 本网记者吴楠/摄

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华桂宏致辞 本网记者吴楠/摄

  “以中国为方法”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华桂宏在致辞中介绍了南京师范大学及其新闻与传播学院近年来的发展概况,并从经济学角度解析了AI赋能地方国际传播创新发展的重要性。他提出,当前,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演进,全球传播格局正加速重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深刻改变着传播生态。国际传播需要协同中央和地方国际传播的力量,要有全球化思维和本土化思维。然而其中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期待与会专家为国际传播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注入新动力。

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双传学致辞 本网记者吴楠/摄

  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双传学在致辞中提出,“以中国为方法”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要注重处理好本土实践与自主知识的关系、中国主体与世界标尺的关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他认为,倡导“以中国为方法”,就是要从中国视角出发,探索更多具有全球对话价值的地方性知识。只有不断打开视野、破除迷思、转型范式,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才能真正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国际传播理论体系。他提出,我们要充分把握新兴技术带来的机遇,加大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投入,助力国际传播的工具效能提升与舆论生态重建。同时也要避免陷入片面追求工具理性的桎梏当中,以价值理性驾驭工具理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致辞 本网记者吴楠/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在致辞中介绍了此次会议召开的背景和《中国国际传播发展报告》的诞生和发展历程。他介绍,自习近平总书记“5?31”重要讲话之后,国际传播在国内成了一个风潮,全国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已经有百家以上,国际传播已经引起理论界、学术界和实践界足够的重视,也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但我国国际传播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在这一背景下,此次会议旨在凝聚国际传播学界和业界的力量,共同探讨国际传播的发展路径和方向。

  《中国国际传播发展报告(2024)》发布

  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和南京师范大学合作签约仪式举行。胡正荣发布了中国国际传播蓝皮书——《中国国际传播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胡正荣介绍,《报告》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持编撰的关于国际传播发展的最新年度报告,分为总报告、人工智能篇、传播主体篇、传播内容篇、媒体和平台篇、比较与借鉴篇六个部分,全面分析中国国际传播的发展状况,解读国际传播发展趋势,总结国际传播发展规律,有助于新形势下构建更有效能的国际传播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与南京师范大学合作签约仪式 本网记者吴楠/摄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国际传播格局正经历着深刻重构。《报告》聚焦“智能时代中国国际传播发展”这一主题,开辟专题探讨AI大模型、深度伪造技术等人工智能在国际传播中的各种应用、影响与挑战。《报告》提出,在国际传播新态势方面,人工智能已成为驱动国际传播结构重塑的关键变量。中国国际传播的多元主体协同模式趋于成熟,并形成“复调传播”新态势。在AI赋能国际传播新实践方面,生成对抗网络推动的深度伪造技术显著改变国际传播的内容生产模式和传播生态,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显著增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沟通力”。

  《报告》显示,在多元主体协同传播新格局方面,多元主体协同模式成为国际传播的新常态。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创新区域化国际传播实践模式。在传播内容出海的新趋势方面,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路径逐渐从以“引进版权”模式为主转向以本土化创作、合拍剧及网络平台自主传播为特征的多元化路径。微短剧成为中国文化内容海外传播的新特点。在媒体融合与平台创新的新路径方面,平台媒体重塑国际传播权力结构与分发逻辑。视频社交平台引领国际传播视觉化转向。在国际传播效能提升方面,中国企业国际传播效能明显提升,但精准性与专业化水平仍存在结构性短板。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话语传播策略对中国国际传播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国际传播已经不仅仅是信息的流动,而且是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世界观之间的碰撞与激荡,还涉及信息安全与文化适应等多元的话题。如何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是一个兼具时代追求、理论价值和实践导向的重要命题。来自地方国际传播机构的7位代表从内容创作、平台建设、产业运营等方面分享了当地开展国际传播的创新实践。来自高校的4位学者则谈到了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新路径、构建新时代国际传播的叙事体系、面向Z世代的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华文化“和谐”价值理念及其国际传播路径等议题。

蓝皮书发布 本网记者吴楠/摄

  与会代表表示,创新国际传播话语,要找准世界议题、精耕地方特色、讲好中国故事;国际传播不是末端翻译“二创”,而是前置、在场;将国际传播作为产业规划运营,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统筹多样资源,协同拓展出海渠道。与会学者认为,以认知争夺为目标的国际传播战略博弈已成为国际政治博弈的重要战场。中国需加强核心话语的战略设计,突破现有话语困境,同时提升传播体系的结构化能力和整体战略能力,在国际交流中增进相互理解,以实现更有效的国际传播。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这些特性应贯穿于国际传播叙事中。在全球化、区域化和分众化传播背景下,应关注Z世代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苏NOW国际传播中心承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