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国内聚焦网络内容法律治理的最新专著《网络内容法律治理导论》日前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2月22日,由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东方出版社时事编辑部联合主办的新书出版暨网络内容治理线上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与多所高校的十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该书内容展开深入研讨,并就网络内容法律治理的相关热点进行了互动交流。
该书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逸帆和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周丽娜、副教授韩新华以及山东政法学院教授王伟亮、教师高诗晴和新华社记者朱高祥在内的6位中青年学者历时3年完成。作者关注、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务,对网络内容法律治理的诸多主题进行了颇有新意的探究。全书32万字,既包括对网络恐怖主义、网络歧视言论、网络虚假信息等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众生活等热点领域网络内容治理的深入解析,又包括对网络空间内侵害他人名誉权、隐私权以及著作权和保护个人信息等重要内容的深度阐释。
该书通过中外比较方式进行跨学科研究,立足中国国情,秉持开放视野,探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智慧的网络内容法律治理路径,具有较强时代性和学术价值,是互联网领域从业者、研究者和监管部门的重要参考读物,也可作为高校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辅助教材。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尹栾玉教授表示,《网络内容法律治理导论》一书体例新颖、结构严谨、内容全面、资料翔实,选题具有前瞻性和重大社会现实意义。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一级巡视员、研究员董年初认为,该书体现了写作团队的高水准,具有全、细、新、实的突出特点,即论述全面具体、深入细致、与时俱进、应用性强,对网络治理的相关法律规范进行了具象化研究,避免了学术著作沦为单纯的理论性探讨。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炜表示,《网络内容法律治理导论》的出版,为网络内容管理领域带来了全新、深入的思考。从现实意义来看,这本书为网络内容管理实践提供了具体而明确的指导。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健康中国宣传委员会会长潘翔鸣认为,该书的出版无论是从法律层面还是从理论实践方面,都很好地帮助我们充分认识当前网络内容治理上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同时,该书在网络空间治理、网络内容治理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对网络内容治理热点问题的关注和学理上的探讨具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著名传播法学者魏永征教授表示,该书紧密追踪网络内容法律治理的热点前沿问题,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参考价值,对网络歧视言论、个人信息保护等作了深入探析。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出版研究院执行院长万安伦教授认为,该书突出特点便是学科的交叉融合,在具备较深学理性的同时,又兼顾很强的实践性。作为国内聚焦网络内容法律治理的专著,该书为研究规范网络空间秩序、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提供了专业法律导读,是网络内容生产者和研究者的应备读物。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教授刘文杰认为,该书可在教学中作为教材或者参考资料来使用,其突出特征是对网络内容治理的各个维度都作出了较深论述。与此同时,该书从比较法视角展开研究,兼具国际性、前沿性。
西北大学新媒体与法治研究中心主任赵双阁认为,该书内容构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景式分析框架,填补了相关研究空白。此外,其跨学科研究方法融合了传播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视角,分析了法律治理和法律生态的互动关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卢家银表示,该书用32万字的篇幅,从法律层面对网络内容问题作出了概括和总结。浙江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张文祥认为,该书是合作科研的典范,从9个方面系统研究了网络内容法律治理问题,在同类著作中不多见,这是其独到之处。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李丹林认为,该书论述扎实、内容全面。当然,该书还有需要提升的地方。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内容不断创新,在某些前沿领域还要不断跟进。比如,ChatGPT、DeepSeek等新兴网络场景下的内容法律治理,还需紧密追踪、探究。但这并不影响它的重要价值,反而为我们后续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与会专家学者也对该书的某些不足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比如,针对歧视言论内容的探讨还可以更为深入;可增加虚假广告内容法律治理的讨论;随着数据保护规则的不断完善,今后再版可增加对人脸识别等个人信息保护的进一步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朱高祥、刘逸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