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在“2024清华国家形象论坛”上,与会学者探讨了如何通过文化、媒体、城市和企业开展多维度的国际人文交流,打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国家形象,促进国际社会的和谐与合作。为进一步探索国家形象传播新路径,11月12日,记者分别采访了“2024清华国家形象论坛”的主讲嘉宾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于运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史安斌。
搭建国际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网: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人文交流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内容涵盖文化、教育、科技等诸多领域。近年来,清华大学以及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在提升国家形象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过勇:长期以来,清华大学致力于搭建国际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学术研究方面,学校与多所世界知名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联合学位培养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学术合作,邀请一流学者来校任教、参与科研项目,有效促进学术交流。在留学生培养与国际视野塑造上,清华大学积极推动留学项目和海外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此外,学校每年选派大批师生到世界各地进行学术交流;同时,来校留学生数量持续增加,他们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在中华文化传播方面,清华大学积极组织开展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近年来,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也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组织了一系列高水平国际会议、学术论坛和跨学科合作,促进了学术界的思想碰撞,也推动了国内外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与此同时,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多样化的项目,涵盖跨文化传播、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城市品牌、政策研究等领域,致力于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和影响力。此外,研究中心也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通过丰富的社会参与活动,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为国家形象传播贡献了宝贵的智慧和力量。
关注国家形象新维度
中国社会科学网:自2013年起,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连续开展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历年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整体形象呈上升趋势。对此您有何看法?您认为,国家形象传播的有效路径是什么?
于运全:我主要有三方面建议。一是思考国家形象新定位。2005年,我们就提出了国家形象定位和设计的问题。但是,如今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如何重新定位我们的国家形象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国家形象研究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不断明确新维度和新定位。早期《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显示海外受访者普遍关注中国经济,主要认可中国作为世界经济贡献者的形象。近年来,调查结果显示,随着我国科技进步与文化事业发展,海外受访者越发关注我国科技公司与文化产品。这与目前国外主要媒体关注人工智能、“新三样”、《黑神话:悟空》等数字产品的情况相吻合。我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的形象愈发鲜明。因此,国家形象研究要顺应变化,不断调整定位与关注重点,推动不同维度、要素集成。
二是关注国家形象新维度。要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国内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进程中,全面、综合地把握我国国家形象,需要及时洞察新维度,与时俱进、精准评估测量国家形象。我们应当通过研究,不断完善调查评估指标体系,推出综合评估指数,形成指标体系。
三是探索国家形象传播新路径。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我们要着力开辟新渠道、新路径,推进中外交流,提升国家形象。作为综合性国际传播机构,中国外文局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国家形象传播新路径。我们出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国关键词》等多语种图书,以话语创新对外阐释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方案,增进海外民众对中国的理解。与此同时,我们面向西方发达国家设立中欧美智库合作论坛,加强对气候变化应对、文化传承等议题的持续研讨,面向全球南方国家组织关于治国理政经验交流等活动,强化精准传播。此外,我们加强智库建设,围绕国家形象构建与提升加强跟踪研究,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巩固研究支撑,要让新理论与新实践相辅相成,拓展新渠道,推动各个层面的国际人文交流。
我们期望与相关专家和学者、单位、机构持续深化合作,通过实践创新为国家形象的传播塑造提供更丰富的经验,以综合研究、个案分析以及比较研究共同促进国家形象的提升,把实践经验和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理论创新结合起来。
中国社会科学网:国家形象传播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科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未来,学院在国家形象传播建设方面有何规划,以拓展国际人文交流?
史安斌:未来五年,学院将组织五支队伍,在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开展一系列人文交流和新闻教育的实践活动。此外,学院也成立了全球南方传播科研与教学实践基地,后续也将聚焦更多具体议题开展深入研讨。这些举措都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未来拓展国际人文交流的重要举措。此外,新闻与传播学院未来还要把国际传播和智能传播这两个方向作为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以适应当前数字传播时代格局的演变。未来将围绕数字化、智能化和国家形象传播的理论体系建设,推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与国际传播理论和实践的转型升级。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孙美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