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数字视听与全球传播新生态

2024-10-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 通讯员 王童辰)9月21日至22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传媒专业委员会第26届年会在深圳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探讨数字视听与全球传播新生态,共同推动中国影视传媒事业的繁荣发展。

深圳大学副校长李永华致辞 本网记者李永杰/摄

  深圳大学副校长李永华表示,在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浪潮中,影视传媒文化的生产与传播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届年会的召开不仅彰显了中国学术界对数字媒体生态下视听传播领域大变革的深刻洞察,更是对这一变革的积极回应和主动适应。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巢乃鹏致辞 本网记者李永杰/摄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巢乃鹏表示,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将积极响应新时代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号召,构建“四维一体”的新格局,为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传媒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同道致辞 本网记者李永杰/摄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传媒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同道认为,影视传媒领域正站在技术革命与文化创新的交汇点。新兴技术的持续发展不仅为影视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创新空间与发展机遇,也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吉象深入解读了新修订的艺术课程标准,他表示,本次课标修订过程更强调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强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为与会者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改革思路和研究创新思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朱春阳分享了他对中国影视产业创新网络发展的见解,通过详实的数据和案例,揭示了影视产业创新的内在机制和外在动力。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影工业中的应用及其带来的伦理挑战。谈到“人机一体”与电影导演的主体性问题时,陈旭光认为,“一定程度上,人工智能技术成为了导演身体的延伸、器官的再造,导演的想象力、创意力同样得到延伸,导演的工作更多地体现为选择、判断和决定。”

  深圳大学全球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常江认为,人工智能将极大丰富媒体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创作,推动媒体行业的全面革新。他表示,在当今社交媒体与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效能主义与文化主体性应如何平衡、科技资本主义对亚文化和亚生态的商品化会产生何种影响、对机器伦理体系应如何重新构建等问题,值得学界和业界共同反思。

  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所长冯应谦认为,追剧文化、算法推荐和个性化、原创内容创作以及隐私监控等议题,都应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数字视听媒体研究所关注的新现象、新问题。同时,他从互动内容、个性化的人工智能驱动体验等方面阐述了流媒体电视的潜在创新,为与会者提供了思考的新方向。

  行业专家们也在主题演讲环节为影视传媒行业生态的发展建言献策,分享行业的前沿经验。HTC资深总监杨楠分享了《VR大空间及虚拍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展示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广泛应用前景。追光动画制片人宋依依则以《<长安三万里>创作分享》为题,从电影制作的角度分享了其在项目中的经验和心得。

  本次年会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传媒专业委员会主办,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深圳大学全球传播研究院与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部承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