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化、理论化、科学化:从定量到计算和智能的中国传播学研究20年”会议在深圳举办

2024-07-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 通讯员 游舒超 邹艳雪)7月12日至13日,“精确化、理论化、科学化:从定量到计算和智能的中国传播学研究20年”会议在深圳举办。来自清华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与会。

  定量方法影响中国传播学

  据介绍,中国传播学者历来具有使用及讲授定量研究方法的个案,但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中国传播学系统性地传授与使用定量方法则是近20年的趋势。2004至2006年间,香港城市大学祝建华教授在内地主讲了三个定量方法暑期讲习班。这三个班分别于2004年6月在深圳大学传播学院、2005年7月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6年7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借地中科大北京研究生院)举行,每班均有超过60余学员,共计200多人参与。这些班对定量研究在中国传播学界的推广和使用起到了示范作用。主办方表示,此次论坛恰逢深圳大学讲习班20周年,有40余位老学员参会、“返校”叙旧,回顾各自20年间学术研究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有20余位志趣相投的新学员通过论文评选参会,共同探讨传播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祝建华教授致辞 主办方供图

  论坛开幕式由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杨洸教授主持。祝建华对前来与会的嘉宾表达了感谢,并回顾了过去在深圳、武汉和北京举办的三期研究方法讲习班,分享了诸多有趣的经历和珍贵的回忆。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王晓华教授、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洪杰文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周荣庭教授也分别代表当年三个班的主办方进行了致辞。

  在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巢乃鹏教授的主持下,与会学者分别回顾了当年参加讲习班的学习经历和感受,认为三期研究方法讲习班培养了一批高水平学者和优秀的青年师资队伍,建成了一个亲密融合、蓬勃向上的学术共同体,是撬动、推动、带动中国传播研究精确化、科学化、理论化的一个重要支点。

会议主旨演讲现场 主办方供图

  学者分享定量方法研究前沿

  在随后进行的议题讨论中,老学员及新学员分成四组(深圳班、武汉班、北京班、新学员班)围绕“理论与方法的矛盾与结合”“定量与计算/智能的区别与融合”“研究与教学的互补与互助”“本土化与国际化的侧重与兼顾”等问题进行了对谈。深圳班代表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张昕之副教授指出定量方法是对社会认知的一种途径,理论与方法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的关系。武汉班代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李明副教授提出定量、计算和智能方法是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演进,它们是相互建构、相互补充的过程。北京班代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张伦教授从学科建制、学术研究、学生培养、工具解决到传播学研究中所面临的多重挑战,分享了他们的讨论成果。新学员班代表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博士生林微从青年学者的视角提出了对于相关议题的思考与困惑。

学员班分享交流研究心得 主办方供图

  祝建华发表了题为“20年重续方法缘:在变与不变中追求卓越”的主旨演讲。他从“我(们)这20年”“传播学这20年”和“未来那20年”三个角度深入阐述。详细回顾了自己及其在香港城大指导的20余博士研究生从定量研究演进到计算研究及智能研究的20年历程,介绍了在社会网络抽样、议程竞合理论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祝建华进一步详细探讨了传播学研究中20年来不变的研究对象(传播者/内容/渠道、受众、效果)与变化的方法,以及不变的定量方法原则与可变的计算方法操作。展望未来20年,祝建华认为,尽管智能方法具有强大的理解能力和再现能力,但其创新能力和推理能力相对较弱,且缺乏情感能力和自主意识;在定量方法、计算方法和智能方法之后,生物方法或会兴起。

  会议由深圳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举办。

与会学者合影 主办方供图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