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6月29日,“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高峰论坛”在江西景德镇开幕。此次会议由南昌大学主办,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新闻史学会党报党刊研究委员会承办,南昌大学新闻校友“新火”基金会协办。
中国新闻史学会秘书长邓绍根在开幕会致辞中指出,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对于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和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传承与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舒涛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强调新闻传播学作为支撑性学科之一,更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快推进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中国新闻史学会党报党刊研究委员会理事长陈信凌在致辞中指出,新闻传播学者聚集一堂学习与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可以说是专业教育和学科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陈信凌提议各位学者“请洒潘江,各倾陆海”,在世界瓷都景德镇共同学习和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绽放智慧的火花。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原所长尹韵公表示,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国家战略思想,提出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朱鸿军认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从理论创新的层面摆脱困境,从而提出“全党办媒体”的创新理论,为体制外媒体的合法治理提供理论上的依据。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赵丽芳指出,以微短剧、网络文学、电子游戏组成的“新三样”,以内容输出为主体,为文化出海开辟了新赛道,向国外青少年、Z世代建立对中国和中华文化友善、客观、真实的感知与评价。她认为需要拓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与广度,让“新三样”具备文化新质生产力。
浙江传媒学院教授郑亚楠从习近平文化思想概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脉络、公共文化服务的重大在地性意义、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四个方面展开了探讨。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武志勇分享了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的评论,强调当今新闻发展应从源头活水汲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灵性和自信。同时立足中国国情,继承中国共产党优秀学术传统和资源,借鉴世界新闻传播学及相关学科学术成果,突出发展特色。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赵云泽从“全党办报”在社交媒体时代为城市宣传赋能、探索城市品牌宣传新策略、主流宣传模式打造城市品牌的影响与意义三个方面展开讲述。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以中国传播学的十六字方针为切入点,论述实践对于“自主创造”的重要性。同时,他指出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创新可以从面向实践的原始创新、集成式的创新和吸收后的再创新三方面进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特聘教授蒋建国分享了自己在学生培养、新闻传播业务和史论研究方面的体会。他指出,新闻研究实质都是在研究“人”,新闻传播研究终须要回归到人的内涵上,新闻史论研究要强化人的情感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关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晓锋提出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要有“续学脉的历史责任,究学理的主体担当和立学派的理论自觉”。张晓锋表示,要坚定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自信,传承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神,立足国情、面向世界。
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彭祝斌从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两个方面论述了文化产品价值的生成条件。他指出,文化产品价值的生成机理分为特殊性生成机理和社会性生成机理两方面,文化产品的价值生成是个人与社会共同协作的结果,这对数字化时代新闻传播研究提供了富有学理性的借鉴意义。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姚泽金从锚定人才培养战略方位、开辟人才培养发展空间、引领法治传播学科建设三个方面介绍从法治传播角度如何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为法治传播的研究拓展了研究视野,同时也引发了对媒体影响力的多维度思考。
山西传媒学院副校长、教授郭卫东从叙事框架、模式与国际传播策略三个层面论述如何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他提出,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复杂的知识生产和国际传播过程,应从构建中国叙事体系着手,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潘祥辉重提40多年前余也鲁先生倡导的“传学”概念,并论述“传”学的发展历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闻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结合的角度,对于促进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邓理峰指出,公共传播已经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实践,在当下数字化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中具有引领作用。他提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应厘清概念,其意识形态的实践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描述性、批判性和建设性。
(主办方/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