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3)》发布

2023-09-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未成年人的互联网运用是关系网络强国建设和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全社会关心、关注的基本问题。9月16日,《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3)》在江苏发布,发布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

  蓝皮书是“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子项目“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的重要成果。调查自2006年启动,截至2022年3月共完成11次全国抽样调查。该书是青少年蓝皮书的第九部,基于第11次调查数据和专家学者的专项研究,重点对中国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网络素养、网络交往、网络文化等最新情况进行了报告。同时,对张家港市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现状做了深入研究。

  当前,互联网全方位渗透人们的生活,深刻改变着社会运行的机理,也影响着人们价值体系的形成。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面对层出不穷的网络产品和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深入发掘如何建设未成年人用网友好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数字公民”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蓝皮书研究发现,当前,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几乎饱和,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城市未成年人触网年龄整体早于乡村,手机是上网的主要设备;未成年人用网目的集中在娱乐和学习上,短视频类应用、网站最受未成年人欢迎;未成年人“数字触角”极大延展,普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针对当前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蓝皮书建议,要重视区域信息差异,促进教育资源流通,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尊重未成年网民作为社会成员的主体性,助力未成年人在触网用网中自我保护;以制度完善和文化发展促进全民网络素养提升,建设未成年人用网友好社会;加强技术保护,用技术手段为未成年人用网保驾护航;敏感于时代变化,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政策规制。

  关注互联网使用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关系

  2022年,国家高度重视全民视觉健康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2022年调查数据显示,57%的未成年人户外运动时长在一小时以下,近半数未成年人处于缺乏运动的状态;有61.3%的未成年人处于近视状态中。《2022年中国儿童青少年视觉健康白皮书》对于中国儿童近视的成因作出了分析,认为导致我国未成年人近视率在全球居于高位的成因复杂多样,但由疫情导致的触网低龄化、缺乏户外运动和睡眠是主要影响因素。

  关于社交媒体平台能否真正使未成年人的身心得到放松,从压力中释放出来,多数受访者表示,虽然社交媒体平台能给自己带来一定程度的放松,但最主要的娱乐途径依然是打游戏、看视频、听音乐。个别受访者甚至认为聊天并不会让自己得到放松。未成年人试图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娱乐放松的做法反映出当前未成年人排解压力的路径单一,且使用社交媒体平台也并非高效、普适的缓解心理压力的方式;未成年人出现的缺乏运动、近视等身体问题与接触电子设备、使用社交媒体平台有密切关联。家长、老师需要对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多加关注,并引导其体验多种线下活动,丰富其感官体验,从而给未成年人提供多样、高效的方式释放压力。

  营造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更好发挥网络流行文化对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引领

  蓝皮书显示,网络流行语在未成年人群体中被广泛使用和模仿,根据2022年“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数据,未成年人在生活中使用网络流行语的人数大约占到七成。高中生有77.1%人会使用网络流行语(含经常使用、较多使用、有时使用),初中生有67.1%的人使用,小学生有55.3%的人使用。近五年内,在生活中会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未成年人占调查人数的60%以上(包括经常使用、较多使用、有时使用),并有小幅度的增长趋势。

  作为网络流行文化之一,网络流行语的创新表达丰富了语言的内涵,迎合了青少年的使用需求和心理需求,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同辈交往的工具性价值,而且为他们的情绪表达、情感释放带来了新的渠道。但是,作为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时代、来源于集体认同的语言符号背后,也深藏着未成年人的价值认同和社会模仿。社会情绪的渲染,同样对于未成年人群体的心理也会带来各种影响。网络流行语在未成年人群体被广泛使用,除了年轻人对于社会新事务的敏感和追新逐潮外,更是他们对词汇所表达的内涵的认同,对网民集体情绪的共鸣,对社会心态的感知。未成年人是网民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与成年人共享、共塑、共同创造着网络流行文化。对此,蓝皮书建议,要掌握好治理的尺度和标准,在日常生活上给予青少年更多的使用语言的空间,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要转变治理理念,从“规训”到“规范”,此外,还要警惕社会负面情绪渲染对于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