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众文艺的世界意义:从“机制出海”走向“文化共创”

2025-11-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当前,我国文艺领域新现象不断涌现。以网剧、网文、网游为代表的新大众文艺是新时代文艺繁荣中的喜人风景。它深刻影响了我国的文学样态和文学生态,成为文学与科技双向赋能、文学生活更为丰富多元、时代创造活力被充分激活的标志。同时,它已经取代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老三样”(包饺子、打太极、说汉语),正在全球刮起“中国风”,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进入全球IP生态共建新阶段,对世界文化新业态构建作出了独特贡献。

  网络文学是新大众文艺的重要载体和鲜活实践,是互联网时代的文学新样式。据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报告(2025)》,中国网络文学“走出去”成效凸显,正在突破单一的内容传播模式,从“机制出海”走向“叙事出海”“文化共创”,进入共创与开拓世界文化新形态的崭新阶段。这一世界级的文化现象,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新的文化路径。

  一、推动全球文艺生产与传播机制革新

  从生产端打破精英化壁垒,形成“全民共创”。全球文艺生产的传统路径是精英主导,依赖专业作家、出版机构等“中介”实现生产与消费,存在创作门槛高、传播滞后等问题。新大众文艺生产依托数字技术,重构“全民创作+即时传播”的生产链条,“去中心化”特征凸显。AIGC的深度应用进一步催生了“全球共创”的新范式,推动社会进入大众化写作时代。中国社会科学院《2024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网络文学作者规模达3119.8万,较前年新增作者190.4万。作者涵盖学生、教师、工人等群体,他们的作品大多源于日常生活经验,摆脱了“精英叙事”的距离感,更易引发全球普通受众共鸣。《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报告(2025)》显示,中国网络文学海外活跃用户约2亿人,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本土作者已达130万人;海外市场营收规模为48.15亿元;当前海外传播区域格局多元,亚洲是最为稳固的市场,读者数量约占全球的八成,市场份额超过全球总量的一半;北美是拓展的重点区域,市场规模约占全球的三成;欧洲、拉美等地正成为新的增长点。中国网络文学本土化运营机制日趋成熟,在海外成功构建了本土化创作生态,实现了从翻译传播到生态建设的阶段跨越,彻底打破传统文艺的精英化生产模式。新大众文艺引领不同国籍、不同文化群体的数字原住民及数字移民自觉进入群体性的文艺现场。他们以“创作”“点赞”“转发”“留言”等诸种方式参与了文学的互动与对话。

  从传播端突破传统线性范式,形成“算法交互”。Web3.0时代,社会发展进入高度技术化、信息化和全球化。个体创作与算法的不断融合,推动传播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不断提升。在传播结构上,中国网络文学传播从叙事、主体关系、媒介形态等多个维度突破传统线性范式,形成了非线性、互动化的传播新生态。线性传播强调“作者创作—编辑筛选—读者接受”范式,信息反馈滞后且有限。借助超文本技术,中国网络文学以“节点—链接”模型突破线性束缚,读者可通过链接跳转,实现跳跃式阅读。在这一文学场域中,作者、读者、策划者、销售者等集于一体,“超文本”将文学从“文本-世界”关系引向虚拟的“文本-网络-世界”关系。传播的互动性和互渗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主体关系上,互动共生取代单向传播。传统文学传播中,作家处于主导地位,读者被动接受既定文本。网络文学则构建了“作者-读者”双向互动机制,读者通过实时评论、“素人写作”、二次创作等方式,形成去中心化的传播网络。在媒介形态上,跨媒介融合突破单一文本。作品不仅以流文本、超文本存在,还通过影视改编、动漫转化、游戏开发等形式拓展传播场景。微短剧成为中国网络文学IP出海的新增长点。当前,中国成熟的网络文学模式已在全球落地生根,广泛参与全球流行文化演绎,引领通俗叙事创新,已成为推动全球文化共创、开拓世界文化新形态的重要力量。活跃的社群互动与同人创作形成跨文化传播机制,实现了从“全球化传播”向“全球本土化共创”转型,推动形成了“共创型网络文学”。

  二、丰富全球受众的多样化需求

  从内容端供给优质作品,形成“在线催更”。目前,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已超200万部,创作生态已成规模。出海作品规模近70万部,翻译语种超过20种。通过政策支持和题材优化,建立起了包括玄幻、科幻、历史、现实等题材在内的丰富的内容生态,头部作品具有共通性的情感表达、独创性的设定体系,凸显了中华文化符号,实现了世界共性与中华特色融合。通过“细分题材+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地化创新”组合,有效降低了“文化折扣”。文艺创作个人化的“私人叙事”演变为动态化的“集体叙事”,成为全球现象。一方面,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切入点,寻找文化对话的“最大公约数”:适应东南亚受众对“情感慰藉”的需求,“甜宠题材”改编剧持续占据当地剧集播放量前列;适应欧美受众对“东方玄幻”的需求,网络文学的“异世界设定”满足了“奇幻叙事”的偏好。这些内容通过“小切口”(个人情感、成长经历)传递“大主题”(和平、奋斗、家庭),捕捉社会语境中激发“情动”机制的普遍议题。另一方面,通过“在地化创新”让中华文化元素融入本土语境:“霸总”题材在欧美衍生为狼人、吸血鬼故事,在中东则嫁接埃及神话,如当地作者创作的《金字塔的修仙者》登顶阅读平台榜单;《原神》在不同地区推出“本土化活动”,如在欧洲结合圣诞节推出“璃月雪景”版本,在东南亚结合泼水节设计“璃月祈福”玩法,既保留“修仙”“武侠”等文化辨识度,又避免“文化陌生感”。可以说,中国网络文学精准契合了当代青年的精神需求,激发了“情动”机制,实现了全球受众的整体性观念联结。

  从平台端精准连接全球受众,形成“全球联网”。数字平台作为“去中介化”载体,通过不断优化算法推荐实现“精准触达”,进一步强化受众黏性,从平台端寻求与受众的精准连接。在受众触达上,算法推荐实现“千人千面”。作为全球领先的在线阅读和创作社区,Wattpad支持50种不同的语言,每月吸引超过7000万活跃用户,成为年轻读者和作者交流思想和创作灵感的聚集地;起点国际培育了46万海外作家,创作了62万部原创作品,形成超越地域的文学生态。Netflix通过用户数据分析决定剧集制作与推广策略,如《黑暗荣耀》在亚洲市场侧重情感张力,在欧美则强调社会批判,以精准触达实现跨文化共情。TikTok通过“文化兴趣标签分层系统”,精准触达率提升至72%。同时,这些平台积极探索全球IP共建机制,进入生态开拓阶段。一方面,IP跨国运营从简单成品输出向版权共同开发、生态共建升级,另一方面,机制化合作提升全球IP生态构建参与度。这些平台了推动文化交流从“单向输出的符号”变为“全球共创的素材”,从“滞后性互动”加速转向“实时性共鸣”,极大降低文化传播的抵触感,使新大众文艺实现“全球同步传播”的目标。

  三、促进全球文化创新文明融合

  从交流端深化全球文明互鉴,形成“数字桥梁”。全球文明倡议强调文明的多样、共通、发展和包容,呼吁尊重文明多样性、弘扬共同价值、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网络文学出海、参与构建世界文学新格局提供了根本遵循。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中国网络文学在跨文化传播中,有效实现了双向互动,既积极输出中华文化元素,又广泛吸收海外文化养分。如《原神》通过不断融入多元文化元素,全球下载量持续攀升。这种“文化混搭”策略,既有效保留中华文化辨识度,又巧妙融入目标市场文化符号,显著降低“文化折扣”,实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新大众文艺时代,海外创作者借鉴中国网络文学模式的趋势愈发明显,形成“反向传播”的良好态势。如印尼作家埃卡·古尼阿万创作的“中华化修仙小说”融入爪哇神话元素,深受当地读者喜爱。中国网络文学不再是单向的“文化输出”,而是全球创作者共同参与的“文化共创”。它有力推动了全球文化生态从“文化输出”到“文明对话”的范式转型,成为不同文明跨时空对话的桥梁。

  从评价端促进生态价值转向,形成“多方共话”。全球文艺评价体系长期以来以西方精英化标准为主导。当今,新大众文艺强调通过不同文化、不同主体、不同维度的全面连接,促进全球文艺评价由以往的单向度转向多向度,重塑全球对大众文艺价值的认知,树立以人类文明共同体为根本内核的生态价值体系。一方面,文艺评价要以创作生态的繁荣度为核心指标,打破单一的“精英认可”局限。具体来讲,就是要更多关注“是否符合全球参与创作标准”“是否可以形成完整的中华化创作生态”等,如上述的印尼作家及群体在本土创作中借鉴中国网络文学“修仙”叙事结构,实际上就是一种评价标准的转向,开始从更高维度打造属于自己的创作生态,这也符合人类文明共同体的价值诉求。另一方面,“内容-衍生-社群”的“文化联动生态”,为提升东方文艺形态全球话语权提供了根本支撑,进而推动构建更加开放、多元、平等的全球文艺评价格局。

  文通四海。新大众文艺的世界意义不单单体现在市场规模的快速发展上,更多体现在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文明对话、文化交流范式上。该范式以技术为驱动、以民众为主体、以共同价值为导向、以数字平台为载体、以全球共创为特征,为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搭起了一座数智时代的文学桥梁,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对外传播策略研究”(23AXW0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辽宁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教授)

【编辑:张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