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田野之中

2025-01-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标题反过来也成立:田野在生活之中。田野(field)这个概念,通常唤起的是有别于城市生活的画面。实际上,“田野”未必要走到很远的地方,“附近”也是值得我们用心关照的空间。这要求我们首先要从“自己的房间”(心理舒适区)走出来,实地参与、现场观察、具身体验的不是“他者”,而是“自我”的日常生活。

  2024年9月开始,我和合作伙伴(崔竟、孙晓婷、顽真)在广州、苏州、南京、上海、杭州等多个城市的高校、美术馆、影院和社区空间放映聋人手语田野调查纪录片《众手揎哗》。我个人印象最深的是广州的两个迷你艺术空间。

  首次放映在前台osf。寻找地点,花费了我不少功夫。它并不临街,隐藏在老式居民楼里,因为房租便宜。刚好遇见空间打理人梁健华将影片放映信息手写在白色灯箱上。我穿过五彩缤纷的颜料、各种形状的字体的涂鸦走廊,进入到一个大概四五十平米的房间,角落的桌子与墙壁上摆放着艺术书籍、杂志和手册,万青正在将一摞摞的红色塑料凳依次摆开。

  第三次放映在黄边站。黄边村即将拆迁,到处是施工的轰鸣声。村里主干道旁插满了庆祝签约的彩旗,男男女女在夜幕的广场上跳舞。广西酸嘢糖水铺友情提供了贴海报的免费广告位。若不是林菓带着我,我很难找到握手楼的黢黑入口。小站的空间大概十平米左右,最多能坐下十几个观众。门口的LED荧光板上是手写的纪录片信息。放映开始后,我干脆搬了张凳子坐在门外。孩子们很快就坐不住了,溜到门口玩耍。纪录片的声音回响在巷道里,时不时有人骑着电动车或步行经过,他们也会驻足片刻,观望玻璃门内的影像片段。

  两个空间的局促,反倒凸显了气氛的热烈。感谢到场的观众,不仅认真耐心看完全片,放映结束后一个接一个地提问和分享感受。我印象最深的瞬间是,我们一起打“广州”的手语,有观众联想到“小蛮腰”,所有人都开怀大笑到面容模糊。

  我本来没什么信心,但惊讶于观众旺盛的表达欲、好奇心与同理心,这和我在有的场合感受到的心不在焉截然不同。这股蓬勃的、热情的、鲜活的生命力,像在我心里加装了一座喷泉,最近几个月里源源不断地向外喷涌,给予我继续往外走的动力。

  项飚曾批评学校制度对青年系统性“生命力的捕获”,那么今天什么可以恢复我们的生命力?我想人和人面对面的真诚沟通可能是其中一种解法。走出象牙塔,寻找温暖明亮的公共空间,未尝不是困在系统里的师生的“自我疗愈”。“接地气”,今天用于形容学术研究面向社会现实发言,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空谈理念。它的原初意象——个体赤裸双脚站立在土地上,本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身心疗愈手段。

  我同意凯博文的观点,我们并不是向内寻求自我,而是通过与人交往、关心他人、探索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发现自我。“发现”也可以被以下动词取代:照亮、吹拂、触动、重塑。希望2025年,我们都拥有更具韧性、开放、丰饶、寓于社群中的自我。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