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贵州村超持续爆火,它并没有昙花一现,而是将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再次展现到世人面前。作为一名从外地来到贵州工作七年多的新闻传播学教育者、研究者,民族文化传播几乎是一个在教学、科研和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话题。2024年,我带着研究生再次前往黔西南州,通过实地走访贞丰县的一些社区和村落,继续着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非遗文化的田野考察。
从未想过非遗以外的人生其他选择
2024年7月上旬的一个下午,在空荡荡的土布小镇里,仍然有个别商家在开门营业,从事古法造纸的沈老师早上七点半就来到了作坊,那会儿已经生产了358张纸。这种古法造纸的工艺比较繁琐,5大步骤、72道工序,非常倚赖人的手工熟练程度,我们到访前他在这里推过来推过去地抄纸,一直循环做这两个动作。沈老师今年39岁,但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稍大一些,他从没有想过人生其他的选择。14岁起就跟着父亲学造纸,中间也有机会去广东打工,但最终还是守在了本地,至今已25年。沈老师对这个技艺有着无法割舍的情结,一方面是想给客户提供一种防潮防腐的纸品选择,在他看来机器永远有局限,永远也做不出来他的这种纸,用这种纸画画、写字千年都不会腐烂;另一方面也是觉得这造纸术是四大发明,是非遗文化,哪怕挣得不多,但自己有义务将其传承下去。曾经有人喊沈老师量化扩大生产,但都被他一一婉拒,他还是坚持慢工出细活,并笑称现在连朋友圈都不怎么敢发,一发就有客户催货催得脑壳都痛。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沈老师对古法造纸技艺除了传承也会有创新改进,比如他曾经运用泰国进口的一些树皮,纸的质量显著提升不少,受到客户好评。沈老师的这种匠心精神,正是非遗传承的希望所在。
愿做非遗文化走进千家万户的推动者
7月的贞丰古城,“年青贞好”新青年守艺人艺术联展正在火热举办中。在“珉谷艺术空间”,我们见到了黔西南州州级非遗传承人杨帆。他生于贞丰,长于贞丰,大学毕业后看到家乡的变化,就回来开始创业。这期间发现了贞丰各种手工艺品特别丰富,并对皮纸制作技艺产生了浓厚兴趣。在杨帆看来,一些民族服饰民族银饰很贵,动辄上千,如果能将相关产品降到几十块,再加上一些现代化的元素,肯定会有人愿意买,非遗文化就能走进千家万户,因此要以年轻人的思维去做非遗产品。杨帆曾尝试过将精心挑选的花草放置在纸浆上,待到纸浆凝固花叶与纸张融为一体,一张深受年轻人喜欢的花草纸就此诞生。受此鼓舞,他将传统造纸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发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如装饰画、灯罩等,这些产品不仅保留了皮纸的独特质感,更融入了时尚元素和生活元素。杨帆还在贞丰古城创建了“贞好看”青年电商直播基地,并开设了店铺。除了传统的皮纸,直播基地还有国家级非遗蜡染、银饰、造纸以及省级非遗土陶等众多文创产品,杨帆通过合适的团队分工模式,有效降低了非遗文创产品的成本,使更多人负担得起,他就是一个努力使非遗文化走进千家万户的推动者。
布依族“六月六”节的沉浸式非遗文化体验
翻看2024年的照片,布依族“六月六”风情节是记忆中绕不开的一个时刻。从贵阳出发去贞丰的一些传统村落,坐车基本上要四个小时左右,山路蜿蜒,弯弯绕绕,久坐的行程令人浑身困乏;但一旦到了村子里,疲惫就会一扫而空,虽然空心村在贵州很多地方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村庄并不缺少生气。很多村民都喜欢唱山歌,不仅仅有寨老会整理各种民间故事并谱曲,很多村民甚至还可以根据现场所感即兴来唱一首,那天我们盘坐在一起,听着纳马古寨的几个伯伯和嬢嬢给我们演奏布依小打,能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当然这些都是开胃小菜,很快就来到了布依族“六月六”风情节的前一天,全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都会到贞丰来参加这一场盛会,甚至都有北京等地的布依族专程赶回来参加活动,还有本县的苗族同胞、广西的壮族同胞会派代表过来,这是一个民族大联欢的节日。当天晚上大家吹起芦笙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嘉宾,来了就要大碗喝起米酒,喝完就要唱歌跳舞,虽然我们没有穿民族服饰,但也被热情地拉着喝酒。到了真正的“六月六”活动这天,十里八乡的村民们都来了,我们甚至感觉全县的人都来到主会场了,人们身着盛装、载歌载舞,那种人山人海的气势,可以看得出村民们的参与热情非常高。我们被裹挟其中,体验到了一种涂尔干意义上的“集体欢腾”时刻。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一句话,贵州虽然不富裕,但是它很富有。尽管物质条件上未必有多么优越,但贵州很多的少数民族居民会努力地进行生活意义的建构,那种精神上的自足体现的正是一种生动的农民主体性。这一点特别触动我,并将激励我有机会继续深入到“地方”当中,去观察、去发现、去融入,为民族文化传播研究添砖加瓦。
(作者系贵州大学传媒学院新闻系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