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文社科领域在学术训练、理论发展方面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田野调查常常以“他者”视野踏足远方土地,当走近不同的田野点,每一位传承人都相当于一部活字典,至于字典的体量有多大,就要看田野者能否走进,又如何挖掘。单纯以搜集为目标,我们可能会在“物和文本”方面有一定的积累,但用心体量之后的感同身受,或许会让田野调查者有更多意料之外的收获。
2024年7月,我带领团队前往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调研地方戏曲,有幸与玛曲县龙头琴传承人加措结识。当询问他为何在玛曲县坚持二十年如一日地从事教学工作时,他微笑着回答道:“因为这里是我的根。龙头琴不仅仅是音乐,它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只有在这里,我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意义。”加措总觉得自己所做之事极尽平常,不值得我们去拍摄记录,相反他会觉得我的学生们能够从大城市来到牧区关注这里的文化,才更值得被肯定。为了记录下这个在边远县城发光的西北民族大学的优秀校友,我们几乎整天待在他家,加措不仅竭尽所能地为我们提供更多可供拍摄的素材,更是细心地照顾着我们的饮食出行,让我们不要有负担,待多久都可以。到了第四天,综合考虑多重因素后我决定结束调研前往下一站。在当晚调研结束的总结会上,研究生王宇澳突然出去接电话,回来后便和视频组另外两位同学商量着什么。会后,三位男生来找我,说第二天早上六点他们要出去再补拍一次等待了好几天的加措老师的外出活动。事实上,连日来的奔波,再加之高原反应、天气变化、泥泞山路,早让这些来自江苏、山东、重庆、宁夏等地的学生们疲惫不堪,原以为想着早点结束工作的学生们一听说加措老师又有新动作,身处异乡的他们居然在前后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内就安排好了汽车、定好了计划、做好了分工。
伴随生产生活所留存下来的文化遗产,并非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刻意习得,加措这种本就务实的从艺精神从源头起便规避了功利性的商业判别。或许正是加措这份更显纯粹的热爱与执着打动了学生们,但初入田野就能因人因事因物而愿意真正走进田野的青年学子同样让我心生敬意。我不敢确定回归城市之后的我们,再次通过电子设备收听龙头琴时,是否还会像在加措家里现场聆听时那般心潮澎湃,但彼时这样一种从走近到走进的蜕变,使得田野从一个可以科学论述的研究方法,已然转化为融入每一位亲身参与者的生命体验。无论是团队成员,抑或是那些与我们交流的人,多年后回想起、甚至是再见时,田野中所有的一点一滴势必会再次映入眼帘,这种名为“记忆”的力量,将会引领着我,以及所有田野工作者们砥砺前行、风雨无阻。
我想,这就是田野。
(作者系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