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25年的入口回望2024年,“颠覆”一词可以概括全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领域的创新气息扑面而来,颠覆了人们的认知;各种大语言模型应用纷纷落地,多领域、多层次、多场景智能应用已初现端倪;各种新方法、新理念、新范式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各种新问题、新现象也引发人们忧虑。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大时代、大变局一定会产生大问题,知识学人不能对当下技术变革的现实熟视无睹,更不能置身事外、作壁上观,轰轰烈烈的创新大潮中更需要一种审慎独立的冷思考。
首先,对技术变革,知识学人应持开放和积极的态度。在人工智能开始勃兴的这一年,全球大模型井喷式发展,语言大模型、视觉大模型和多模态大模型加速迭代,计算平台与模型创新紧密耦合,大规模分布式训练成为框架的新发力点,分布式训练支持、混合精度计算支持、高速互联通信等新要求驱动计算底座迭代升级。面对技术大潮澎湃汹涌,我们最佳姿态是顺势而为,发挥学科交叉融合优势,积极参与应用实践,自觉探索融合创新。站在前沿,引领技术应用,尝试进行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创新。在变革大潮中,知识学人应当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适应力,积极应对挑战,以期在新的技术环境中继续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当前,围绕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新型技术,社科研究应有自己的关注焦点,并形成科学合理的学术研究问题域。
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技术变革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带来新机遇,也始终伴随着挑战。ChatGPT横空出世并迅速迭代,一石激起千层浪,颠覆性的技术让世人叹为观止,随之围绕“加速主义”和“大爱对齐主义”理念争论不休。AI到底是数字生命,还是一个“更好用的工具”?抑或是一种先进的社会管理者?一个比人类强大的数字生命,真的可以没有“对人类的爱”吗?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肃话题。对此,作为知识学人应有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我们既要积极拥抱技术变革,又要对新技术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认知。
其次,面对技术变革,我们应当时刻保持一种批判姿态,不断提升自己认识和理解技术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应用素养。以平台算法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构建我们的信息方式,并对我们认识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社会结构的巨变是潜移默化的,它让生活于其中的人有种无所适从的眩晕感。我们的心灵也不断承受着冲击和震撼。那个似乎早已被人们忘却的术语——异化,似乎越来越有现实存在感。在工具理性指导下的加速主义,像一辆失去制动的高速列车,一路狂奔,干掉了陈规陋习,直至干掉一切不顺眼的事物,是好事,但也可能是坏事。这就要求我们尊重价值理性,多多思考“大爱对齐”对科技研发的引领作用。在关注技术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的同时,我们还应关注技术变革可能带来的伦理和道德问题,为引导技术向善寻找对策。
最后,技术创新要纳入人文关怀,回归人的生活。技术创新的一维方向常常服务于现实需要的实用主义,然而,技术的进步并不等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在技术嵌入日常生活的当下,人的存在感需要不同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流,需要一种直抵心灵的人文关怀。心灵不能被物化的技术填满,技术应用的能力也不代表个体全部的文化资本,当代知识分子一定要通过自身的努力为“人的可能世界”留出空间,以利人们去思考、体验和实践。关注智能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积极引导技术进步的方向。尤其要关注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数字鸿沟扩大问题。为技术变革带来的异化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是当代学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
(作者系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