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的延伸,良好的网络生态是维护网络空间秩序的题中之义,也是推动网信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保持现实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条件。在网络空间建设高度发达的今天,加强网络综合治理,营造良好网络生态,建设网络文明,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急迫的课题。互联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发展活力的领域,也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在2013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我们党长期执政的高度提出:“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良好网络生态是社会良性运行的组成部分
网络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是虚拟的。这一方面是因为网络的匿名性,使得网民之间彼此互不了解,总体上属于陌生人空间,以至于网络社交时,网民可以在年龄、性别、身份等方面作出各种伪装,增加欺骗性风险;另一方面,受物理空间限制,即便网络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地球村”,但线上交流时缺乏眼神、肢体、情感的交流,没有行为辅助,更没有微表情,即便是熟人圈子也存在沟通局限性。这种虚拟性,使得网络社会的行为变得更加轻松,也更加随意。这种欺骗性、随意性增加了网络空间生态的潜在风险。
网络空间也是现实的。尽管玩笑说“在网络上,你无法知道对方是不是一条狗”,但在网上即便是男扮女装、即便是发帖机器人,都是有迹可循的。只要具有足够的识别能力和追踪技术,即便对方真是一条狗,也能挖出来。正是这种现实性,使得很多人愿意到网上发布信息、交流观点、购买商品,也使很多人把现实工作、生活、烦恼、困难、情绪搬到网上。从这个意义来说,网络生态是现实社会生态的变相延展。
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与现实性交织,使得网络生态变得非常复杂,也使网络生态与社会生态互相交融。虽然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但网络行为对现实社会是有很大影响的。在网络空间中,以匿名身份传播谣言、攻击谩骂,以情绪化言论、行为搞网络暴力、网络审判,以伪装身份搞社交、诈骗,更有甚者以匿名身份、机器人等在网上故意捏造谣言、搞意识形态渗透和舆论斗争,如此等等,现实的人通过操纵虚拟化的账号,给网络生态带来了诸多问题。同时,网络空间中的言论影响到网民,而网民的背后也是实实在在的社会人,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风气和价值观,增加社会生态的不确定性。因此,良好的网络生态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是虚拟空间和现实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网络舆论生态是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基础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在网络生态中,网络舆论生态关系到网络空间秩序乃至现实社会安定团结,网络暴力、网络谣言以及网络意识形态舆论斗争等,都可能影响到现实社会稳定。
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利用好了可以引导舆论、反映民意。人们在现实中遇到困难,会到网上反映,有助于我们改进工作,完善政策。另一方面,利用不好会有各种风险。热点事件被过度解读、当事人被网爆、舆情事件政治化等等,都会给现实社会及个体带来伤害。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
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当前,网络舆论生态差,一方面是网络情绪化现象严重,不看事实、不信事实,以情绪左右网络言论;另一方面是各种势力的炒作和故意误导。在这种舆论生态下,如果准确、权威的信息得不到及时传播,虚假、歪曲的信息就会抢占市场、搞乱人心;如果积极、正确的思想舆论得不到壮大,消极、错误的观点就会肆虐泛滥、破坏舆论生态。这些都可能蔓延到现实社会,甚至与现实社会互动,对社会安定团结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是必修课。
营造良好网络舆论生态,要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多措并举,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大做强网上正面舆论,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主流媒体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不断强化网上正面宣传,提供高质量内容,传播主旋律和正能量。另一方面,虚假信息、网络暴力、网络炒作等要坚决治理,压缩不良言论的生存空间。当然,对于不同声音也要包容,不求也不可能只有一种声音,但必须要有一个主导性的正确舆论。
网络素养是营造良好网络生态的关键抓手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上至耄耋老人,下至牙牙学语的幼儿,几乎都在使用网络。面对信息泛滥的网络空间,如何识别网络信息,如何更好利用网络信息,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道课题,也是营造良好网络生态的基础。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无疑是夯实这个基础的必由之路。
首先,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目前,我国未成年人触网率已接近100%,触网年龄越来越低,网络对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和价值观养成变得非常重要。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在网络游戏、网络社交中沉迷或受骗,网络给未成年人带来的风险危害无处不在。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全方位提升未成年人用网、识网能力,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
其次,提高老年人的网络素养。传统社会老年人的经验优势在互联网时代逐渐褪去。相反,由于老年人使用手机受文化水平、技术、视力、听力、行动等各方面限制,无法及时掌握最新信息,难以辨别网络信息真伪,导致老年人受骗现象越来越多,生活便利性也大受影响。如何提高老年人群体的网络素养也是现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
再次,积极弥合数字鸿沟。尽管总体上我国互联网发展水平较高,但东中西部地区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城乡之间网络使用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数字鸿沟现象无处不在。在互联网、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如何弥合数字鸿沟,让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能够同等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预防网络不良信息对数字弱势群体带来伤害,显得非常重要。
积极营造健康良好的网络生态
营造良好生态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把握网络生态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严重程度,分步骤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部门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和主动权,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基本建成,网络生态持续向好,网上正能量更加强劲、主旋律更加高昂,党的声音成为网络空间最强音。面对当前较为复杂的网络生态,需要从政策法规、治理行动、媒介素养等方面入手,不断修复网络舆论生态,净化网络空间,让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更好融合。
第一,要及时完善政策法规。互联网时代,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且更新迭代速度快,相关监管非常容易滞后,导致出现监管真空。有关部门需要掌握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前沿,及时跟进相关政策,对新技术和新应用进行规范,为依法治网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要持续布局净化行动。在政策法规基础上,针对网络空间中问题较为严重的领域采取专项行动,对危害较为严重的网络现象进行治理,如网络谣言、网络诈骗、青少年网络保护、网络不良风气等,均要采取行动。当前,有关部门推出了“清朗”“护苗”“净网”等专项行动,持续对网络乱象“亮剑”,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要及时评估行动效果,优化行动方案和相关政策法规。
第三,要加强网络素养教育。网络素养教育关系到未来良好网络生态的可持续性,情绪化言论、虚假信息识别能力不足、网络安全意识薄弱等,都有可能导致现实的人在虚拟空间里成为网络生态的破坏者。没有良好的网络素养教育,造成营造良好网络生态的持续性动力不足,也增加了网络治理难度。特别是作为未来网络空间的主力军,未成年人的网络化生活、网络化学习日渐普遍,网络素养教育更为急迫,也更容易实现。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审核:尹书博
责任编辑:张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