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强国】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4-04-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提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重大命题。十年来,信息化既为我国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了有利契机,还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对信息化的新形态,我们要顺应信息革命时代潮流,抢抓数字化发展历史机遇,进一步优化政务信息化服务、共享信息化成果、激发信息化驱动力,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强治理:传统政府管理的继承和创新

  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飞速发展,与之相伴随的是,社会治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传统的治理模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治理的需要。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已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动力,也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优化政府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改善政府治理的方式方法,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第一,借助信息技术,调整政府的运作模式,对治理信息进行全面、系统的协同处理,从而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和共享程度。第二,利用信息技术为公民提供一站式的、全方位、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特别是应用信息技术建立电子监察系统,向社会公开更多的政务信息;与此相呼应,公民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监督政府的运营模式以及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使得政务更加公开、透明,从而有效提高政务服务效能。第三,利用大数据与互联网,整合和共享全国和地方政府的信息,从而提高信息化政府的工作效率和综合服务能力。

  推进信息化政府服务模式改革,满足社会多元需求。信息化政府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因此政府需要利用科技手段让数据“动”起来,实现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向着更加智能化、便捷化、高效化的方向转变,向着更加智慧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以在社会众多需求中直抓痛点、堵点,聚焦重点、破解难题。为达到这种预期,一要提高硬件设施水平,从一网通办到跨省通办,从响应速度到服务范围的优化,都需要政府加强技术投入,为建设数字政府提供技术支撑。二要提高公共服务效率,优化线上业务办理的操作流程、打破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让数据多跑腿,让人民少跑腿”。三要提高政府人员的数字化办公能力,培育他们善于获取、分析和运用数据的基本素养。加快具备良好数字素养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其数据敏感度、数据分析决策能力、数据安全意识,为政府了解人民需求、实现精准化治理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

  二、惠民生:信息化发展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信事业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以信息化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享受信息化的成果。

  发挥社会多主体联动作用,提高国民信息化素养。信息化的发展,根植于全民的广泛应用,信息化为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网络谣言误导民众、网络诈骗时有发生、网络暴力屡见不鲜……这些问题不仅侵蚀了人们的价值判断,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还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社会的和谐秩序。因此,民众需要提高对网络信息的判断能力,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强化治理与防范力度。同时,国家应加强顶层设计,为信息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辐射带动全民信息化素养的整体提升,从而为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基础。

  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政民双向互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各级政府要着力自上而下优化供需匹配,打通信息壁垒,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服务体系,让信息技术真正赋能政务服务,搭建起为民服务的桥梁。与此同时,政府也应畅通自下而上的意见反馈通道,优化群众意愿表达平台,构建和完善以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科技为支撑的人民满意的服务体系,打通民众反映急难愁盼问题的渠道,让信息化时代的政务服务聚焦为民众纾困解难,更有“人情味”,从而实现政府信息化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高,让人民既成为信息的创造者,也成为信息的受益者。

  三、重引领:改革和优化国家治理

  从“大国之治”到“强国之治”,信息化的发展,既能为国家治理提供全方位、多领域、跨层级的解决方案,还可以大大提高国家治理的整体效能,从而进一步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国家,信息技术的应用更为超大规模的国家治理提供了新路径,而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征程中,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守好这条“生命线”,才能确保以信息化推动国家治理改革和优化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保障作用,改革创新国家治理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构建科学完善的政府治理体系。改革和创新的依据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国家和政府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利用信息化手段,对风云诡谲的国际形势及国内外风险挑战进行精准判断而形成的。利用数字技术和数字基础设施,提升国家的信息采集与处理能力,在此基础上不断更新与时代合拍的治理观念,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国的“强国之治”引入新范式、创造新工具、构建新模式,对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进行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全面提升治理效能,实现治理现代化。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活力,为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优化信息安全防护顶层设计,筑牢网络安全屏障。网络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诸如隐私泄露、信息茧房、数字鸿沟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些关键信息的泄露,可能会对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和公共利益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网络安全防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积极发挥组织和指导作用。第一,加快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和技术手段,提高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保护水平;第二,推进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设,划分网络安全等级,制定相应的保护标准和措施,提升各级单位和个人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能力;第三,强化数据安全防护和个人信息保护,保障敏感信息和重要数据的安全性,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规范个人信息的搜集、使用和传输行为,维护信息安全。营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信度,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权益。

  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更是一场国家治理深刻的变革。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要求,我们要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牢记初心,勇担使命,不断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

  【本文系2023年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B231006011)阶段性成果】

  (杨莲霞,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李蔓,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