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多元融媒生态,助力数智中国建设

2024-01-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3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重要指示10周年。10年来,中国媒体融合持续纵深发展,迈向全面创新的新阶段。伴随着数据、算力和算法的全面提升,新技术的演进也推动智能传播革命进入了下半场,这对于用户感知、信息传播、传媒业态、国际关系、人类社会都将产生颠覆性的变革,未来也将在体验融合、关系融合、场景融合、价值融合、生态融合等方向进一步突破和发展。

  一、新突破:中国媒体深度融合的智能传播生态洞察

  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发展,对于媒介形态、内容生产、传播渠道、传播形式、传播区域的影响也有新突破,这也在不断重塑中国媒体深度融合的智能传播生态。

  AIGC为人机融合赋能,以人机互动创新内容生产与传播。AIGC目前在媒体融合中的应用虽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从中央到地方的一些媒体已经开始布局。一方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等中央级媒体已经开始围绕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搭建平台并制定行业标准,为AIGC技术在传媒领域的规范化与规模化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AIGC已经在内容采编、内容审核、内容播出等多个场景中开始拓展,以人机交互方式来创新生产内容,其中以智能媒介为载体的自动化文本生产具有实时性、动态性等特征,而虚拟数字人的泛化应用更是加速了媒介的生成式转型。

  从“永久在线”转向“永久在场”,智能媒体融合的视听传播场景化成为新常态。在视听传播领域,人类的听觉与视觉被全面激活。一方面,视听媒介的陪伴性特征凸显,时空场景融合促进视听内容与用户日常生活形成强联结,网络视频已经覆盖了人们工作与生活的全时段、全场景,而主流媒体也将内容精准匹配到不同时段,用户与内容形成强连接。调查显示,刷短视频已成为人们的日常行为方式;八成用户在通勤场景中有收听音频的习惯。另一方面,视听媒体平台呈现交错性,以媒介场景融合与互动构建人、媒介、社会的多维融合生态。其中,“短视频+直播”“短视频+电商”“短视频+政务”“短视频+社交”“短视频+知识”等形式出现,双向拓展了传统视听媒体与短视频的功能属性,即从信息功能、娱乐功能转向工具化、知识化与社会化功能。

  探索并促进基层传播体系建设,以建设性监督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以媒体融合为基础的基层信息传播格局已基本形成。一是基层政务服务信息平台与融媒体中心从“各自发展”转向“融合发展”,汇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发展。2022年,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基本建成,打造覆盖全国的一体化政务服务“一张网”。二是基层传播平台从信息传播平台向枢纽型媒体转型,将服务汇聚于云端,以服务来引导群众舆论。三是以“指尖问政”模式促进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围绕“媒体+政务服务商务”形成政企民互动良好生态。调查显示,选择“我想直接向融媒体中心提供内容”的县级网民比重有明显提升,因此,媒体服务功能的发挥也是网民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期待。

  以媒体深度融合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在新技术的驱动下,媒体融合已经逐渐成为国际传播的基础设施,国际传播方式以“关系导向”为主并呈现新特征。一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四级主流媒体积极打造国际传播体系。一方面,国内主流媒体在海外三大平台已形成较为完善的IP账号矩阵,另一方面,地方国际传播平台矩阵建设开始兴起,湖南、四川、海南、重庆、广西、广东等地纷纷建立国际传播中心并从省级到市级、县级逐层推进设立分中心。二是全媒体传播突破时空维度,内外联动打破地域壁垒限制,具体体现为:新媒体首发特征显著,融合矩阵式传播成为常态。根据统计,在国际新闻报道首发平台中,新媒体占比最高;聚拢国际传播资源,形成国际化传播合力,统计显示,中外联合报道与传播占比为两成;聚焦人类共同利益相关议题,主动设置议题并积极引导舆论,采用“他者”视角叙事以引发共情,中外交融互动共同建构中国话语体系。

  二、新展望:中国媒体深度融合的共生发展趋势

  媒体融合不仅仅是传媒领域的事情,已演变为一种万物智联的新社会网络形态。因此,应以技术为驱动力,打破传统时空维度,重新配置和整合资源,通过构建“人—媒介—社会”三维融合互动的新生态系统来点亮人民的美好数字生活。

  体验融合:智能化技术打破时空边界,重新整合用户体验以凝聚共识。媒体融合传播转向体验传播。一是多元终端设备使用泛化,激活用户全感知神经网络;二是从“碎片化”转向“整全化”,重塑用户的沉浸式全时空认知,以激活用户知觉场来凝聚用户共识;三是从“视听体验”到“全身体验”,应重构体验维度的融合传播价值,从“我拍故我在”转向“我经验故我在”。

  关系融合:打破异质性主体关系壁垒,形成人、机、物共生的泛主体融合网络。技术可供性的拓展细化了交往关系网络,因此媒体融合之“深”体现为异质性主体之间的融合,即人、机、物三者关系的重构。一是人机互动成为一种新的传播形态,人机关系也将嵌入到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全链条中;二是大模型嵌入增强人机相互“理解”,生成式内容生产将成为数字内容生产新范式,而人工智能内容监管也应成为重点;三是以大模型技术推动各地资源连接的精细化,打破人、物、服务之间的区隔,从而形成“去边界化”的大模型生态。

  场景融合:认知、空间、社会三元场域互动加强,虚实交融两栖化场景常态化。智能互联时代的场景传播是一种以人机交互技术为基础,以认知、空间、社会三个场域的互动为核心且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的互动式传播,因此媒体融合亦是场景融合。一是推动基于用户认知需求的场景融合,以智能化平台和建设性内容来聚合用户的全天候场景;二是实现多维空间场景融合,以虚实融合与共情传播的二元路径来重构场景融合场域。三是实现社会场景融合,以“数实融合”为目标重构媒体与社会关系结构,构建美好社会生活。因此,媒体应发挥连接功能,打通政民沟通渠道,同时还应作为数字化社会治理的“基础设施”,创新治理范式。

  价值融合:建构多元价值景观,以实现价值认同来推动深度融合。媒体融合之“深”还体现于从基于媒介的“有形融合”转向基于价值的“无形融合”。尤其是在跨媒体、跨领域、跨地域等多元力量协同参与的背景下,价值这种无形力量才是媒介融合深度而泛在的动力。价值融合是指以一种平衡、互动的视角来重建用户、媒体、政府、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从传播层面来看,应重建多元主体之间的价值平衡,以重构信任机制;从体制机制层面来看,应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动态平衡;从文化层面来看,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更应秉持“价值对齐”的核心理念。

  生态融合:建设协作共享的媒体融合平台集群,打造数智城市新生态。媒体融合的全感知激活、全场景覆盖与全价值链拓展,也促使多维生态圈的建构与融合,因此应以人为核心,以媒体形态融合为基础,打破媒体与社会领域之间边界,进而形成内外互通、横纵联动的生态融合体系,从而打造数智城市新生态。一是以人为本,以融媒体中心为母体,打造自主可控的传播平台,形成智能媒体生态,以夯实媒体融合核心层;二是充分发挥媒体的“一体化”社会功能,推动新闻服务向城市服务转型,以建设性媒体服务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以智能化技术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三是对于数字空间的建设性治理也亟需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在生态融合的大背景下,我们更需要一个能兼顾传播与社会的融合指标体系,把“四力”标准与城市治理标准融合并细化为科学的数据量化评价体系也是未来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个创新方向。

  (殷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高慧敏,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