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此文在阐述“四力”提出的背景、意义及其内涵与要求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者如何着力练好“脑力”,提升思考分析和判断力,以及如何全面打造“四力”,综合提升整体素质和能力等问题。文章提出要学习和传承老一辈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者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尽职尽责,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政治强、作风好、业务精,真正让党和人民放心的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者。
增强“四力”,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8月21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宣传思想战线提出的要求。2019年2月13日,中宣部举行专门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在全国宣传思想战线开展增强“四力”的教育实践活动。如今,“四力”的提法已经在全国宣传思想战线深入人心。进一步全面认识“四力”的内涵及要求,正确把握增强“四力”的路径和方法,可以帮助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者更好地练好“四力”,同时可以更好地推进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本文在阐述“四力”提出的背景、意义及其内涵及要求的基础上,将着重就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者如何着力练好“脑力”,提升思考分析和判断力,以及如何全面打造“四力”,综合提升整体素质和能力展开论述。
一、“四力”提出的背景意义及其内涵要求
了解“四力”提出的背景及意义,把握“四力”的内涵及要求,对于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者更好地认识为什么要增强“四力”,并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地打造和践行好“四力”有着重要意义。
(一)“四力”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以下简称“8.21”讲话)。他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阐述了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对做好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作出重大部署,提出明确要求,是指导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纲领性文献①。
习近平在讲话中概括了“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宣传思想工作“十五字职责使命”,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党在实践中形成的“九个坚持”的规律性认识,同时对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提出了增强“四力”的明确要求。他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②
可以说,增强“四力”,是习近平在全面阐述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以及要加强作风建设,坚决纠正“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的背景下提出的。
习近平提出的“四力”,对于全面贯彻落实“8.21”讲话精神,完成好党中央赋予的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特别是加强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确定了有效路径,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因此,我们要在全面、深入学习讲话精神的基础和前提下来认识“四力”的内涵及要求,探讨全力打造“四力”的路径及方法。
在习近平总书记“8.21”讲话之后,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在2018年11月8日举行的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颁奖报告会上强调:新闻战线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守正创新做好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③。
2019年1月16日,中国记协向全国新闻工作者发出倡议,号召广大新闻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求,锻造过硬素质、过硬本领、过硬作风,书写新时代的精彩答卷④。
2019年2月13日,中宣部举行“宣传思想战线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全国宣传思想战线开展增强“四力”的教育实践活动。会上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强调,要以提高政治能力为根本,以增强专业能力为关键,以锐意创新创造为紧要,以培养优良作风为基础,着力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推动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大力提升⑤,为增强“四力”进一步确定了方向、路径和方法。
这一系列举措说明了中央有关领导及相关部门对增强“四力”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经过深入开展增强“四力”的实践活动,全国宣传思想战线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积极变化。
(二)“四力”的内涵及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力”,即“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它们有其各自的内涵及要求。
所谓“脚力”,指的是“行走力”和“行动力”。作为一个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具有坚实的脚力,要能够走得开,走得快,走得远,走得实。特别是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能做到“哪里有新闻就出现在那里”,无论多么困难,多么艰险,多么危急,都要争取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要像战士一样,听到号令,立即雷厉风行,火速行动,赶往新闻现场。俗话说“脚板子底下出新闻”,说到底,新闻是靠“脚力”跑出来的,新闻舆论工作者总是“不在现场,就在去现场的路上”⑥。
所谓“眼力”,指的是“观察力”和“发现力”。作为一个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具备敏锐的眼光和高度的敏感性,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从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发现其中最有价值,最能体现事物内在品质和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东西。特别是新闻舆论工作者,尤其是要具有敏锐的新闻眼光,良好的新闻发现力和透彻的新闻悟性,能够迅速从新近发生的事实中发现新闻线索,找到新闻点,作出准确的新闻价值判断。
所谓“脑力”,指的是“思考力”和“判断力”。作为一个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做到头脑冷静,思维敏捷,要善于思考,善于分析,善于判断,简言之要具有聪颖的脑力,杰出的思考力、分析力和判断力。特别是新闻工作者,尤其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冷静思考和深入分析,对新闻事实作出识别、选择和判断,要把握住新闻工作的政治方向和是非标准,判断出新闻事实的正确错误和价值大小,真实客观全面深刻地反映事实,报道新闻。
所谓“笔力”,指的是“写作力”和“表现力”。作为一个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具备娴熟的文字写作能力及各种文学艺术表现能力,要做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要能够创作出让人民群众喜欢满意并深受教育鼓舞的好作品。对一个新闻舆论工作者来说,就是要能够掌握新闻写作的真功夫,要具备“倚马可待”的写作能力和“妙笔生花”的表现技巧,要能写出“粘着泥巴”、“冒着热气”、鲜活生动,而且能够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激励人的“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四力”既是一种素质,也是一种能力,还是一种本领。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是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者素质、能力和本领的综合体现。“四力”始终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辅相成、互为作用,共同形成了打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基本要求。
二、着力练好“脑力”的路径及要求
在“四力”这个相互关联、支撑和作用的整体中,“脚力”“眼力”和“笔力”这三种力的体现,都需要有一个核心的,能够起到统领性作用的东西,这就是“脑力”。因此说,增强“四力”的核心是增强“脑力”。下面将结合一些典型案例,谈谈如何练好“脑力”的问题。
(一)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上思考分析和判断问题
“政治意识”,指的是要善于从政治上思考分析和判断问题,做到不跟风、不随流、不迷途、不转向。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严守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习近平在“8.21”讲话中提出“四力”要求时,把“提高政治能力”作为根本,核心思想就是要增强“政治意识”,要善于从政治上思考、分析和判断问题。
“政治意识”,在习近平强调的“四个意识”中排在第一位,说明它具有统领作用。增强政治意识的关键是要涵养自己的政治思维和政治眼光,扩大自己的政治视野和政治胸怀,提升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预见性,增强自己的政治判断力和政治洞察力,要做到时时把“讲政治”放在首要位置,这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传统和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其从政经历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凭借其强烈的政治意识处理问题的范例。1989年,时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宁德召开新闻工作会议并发表讲话。他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谈形势的,题目为“冷静分析思考,认清当前形势任务”。
当时,国内一部分群众对我国经济、政治形势的看法,尤其是对如何看待改革中的成绩和问题,如何认识民主和法治等一系列关系,以及党内腐败问题存在一些偏差和误区不无关系。而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在干部队伍和新闻工作者中同样存在。因此,习近平针对这些问题作了阐述。
针对有人认为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很多,习近平指出:“十年改革的成绩是巨大的,但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至于如何看待成绩和问题,他提出一方面不能“抱残守缺,不思改革,对于各种呼声置若罔闻”;另一方面又不能“人云亦云,不加辨别地跟着各种思潮跑,没有一个界限。”在此基础上,他提出要“冷静地通过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不能受随意性的支配”,不要急于做出判断,而是需要时间去冷静地分析判断,否则“会得出一个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结论”⑦。
新闻工作者要“善于从政治上对形势作冷静的分析”,这是习近平此次讲话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他一向坚持和倡导的一种科学方法,这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他的一系列讲话中都可以得到说明。例如他的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就在全面分析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和新闻舆论工作所面临的复杂形势,以及新闻舆论队伍的现状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就新闻舆论工作的一系列根本性、长远性、全局性的问题,作了全面系统阐述,进行了战略性长远性规划,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政治方向,确定了工作原则,为广大新闻工作者增强政治意识,自觉地从政治角度去观察思考分析和判断问题,进而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使命确立了正确的方向。
(二)树立大局观念,善于从宏观上和全局角度思考分析和判断问题
“大局观念”,亦即“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它指的是要善于从全局、整体和宏观上观察思考分析和判断问题。面对大千世界的各种事物、现象、问题,能不能迅速发现和认识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个问题在全局和整体中所占有的位置、具有的分量,以及所能发挥的作用、产生的影响,这是检验一个人有无“大局观念”,和“大局观念”强与不强的重要标尺。
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者尤其需要具备大局观念,要善于从宏观着眼,从全局考虑,从整体上观察思考分析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个问题在全局和整体中所占有的位置、具有的分量,以及所能发挥的作用、产生的影响,以便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样才能确保你所做的工作,所写的文章能够很好地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
《深圳特区报》记者陈锡添1992年发表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⑧,就是善于从全局、整体和宏观角度思考与判断问题的典范。可以说,良好的大局观念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
邓小平同志1992年1月19日到23日到深圳视察,这是邓小平第一次以退休人员身份到外地视察。根据有关部门事先传达的意见,此次视察活动,记者可以采访,但不作报道。陈锡添全程跟随采访,记下了数万字的采访笔记,由于有规定在先,公开发表碰到了困难。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陈锡添,以其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新闻敏感性认识到,从当时宏观形势看,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看,邓小平在深圳发表的讲话集中谈的是如何看待当时的改革发展形势,以及如何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能够继续坚持下去等重要问题,可以说这些谈话对于全党和全国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意义重大,如果不公开发表太可惜了。强烈的大局观念和宏观意识,促使他下决心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争取公开报道邓小平的讲话。为此,他做了不少努力,但始终没有进展。3月22日,他忽然在《南方日报》上看到了一条邓小平视察深圳某家企业的报道,这篇报道传递了一个信息:邓小平的活动可以公开报道。于是,早就做好准备的他,立即根据笔记整理了一篇一万多字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他找到深圳市委宣传部领导,要求公开发表此文。在市委宣传部领导的支持下,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刊发了《东方风来满眼春》。这篇通讯真实记录了小平同志在深圳视察时所作的重要谈话,成为当时思想解放运动中的一件重大标志性事件。
《东方风来满眼春》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第二天《羊城晚报》几乎全文刊发了这篇通讯。紧接着《文汇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等报纸转发了这篇通讯。新华社在3月30日全文播发了这篇文章,国内外许多媒体纷纷转发和刊登这篇通讯,对推动全国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加强理论修养,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和方法思考分析和判断问题
“理论修养”,指的是一个人在理论上的涵养与修炼,是理论素质与水平的表现。可以说一个人有没有理论修养,或是理论素养高不高,会直接影响到他的思考力和判断力。因此,宣传思想工作者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常年积累来增强理论修养,提高理论水平,尤其是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观去观察、思考、分析和判断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1978年5月11日胡福明在《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为我们树立了这方面的典范。
文章提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一论断是从理论上对当时禁锢人们思想的“两个凡是”论的根本否定。由这篇文章引发的全国范围内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为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发挥了巨大的舆论引领作用。
写这篇文章,首先需要作者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需要作者运用自己深厚的理论修养去分析“两个凡是”论的理论错误究竟在哪里,论证为什么唯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唯一正确的标准?胡福明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的学习经历与积累给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然而为什么这样一个在哲学领域并不是太难理解的命题,会在当时国家面临重大转折的历史关头被胡福明想到了,抓住了,并作了这么一篇振聋发聩的文章。我想,这除了作者深厚的理论修养之外,也需要作者高度的政治判断力和新闻敏感性,唯此,才能在那样一个节骨眼上恰到好处地把握住时机,提炼好主题,撰写出具有警世和引领作用战斗檄文。而这与胡福明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五年的本科学习经历不无关系。可以说,一个人的“脑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政治意识”“大局观念”和“理论修养”是在综合起作用的。
(四)涵养人民情怀,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人民情怀”,指的是对人民的情感与关怀。一个人是否具有“人民情怀”会直接影响到他对事物的思考与判断。唯有事事站在人民的立场,自觉维护人民的利益,表达人民的意愿,反映人民的呼声,体察人民的疾苦,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才能够写出让人民喜欢、高兴和满意的作品,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可与拥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直在强调“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并在多个场合提出“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充分体现了他对人民的热爱与敬重。
可以说,对人民有没有真情实感,是宣传思想工作者道德修养的试金石。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者唯有始终与人民在一起,为人民而创作,才能真正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才能使自己的作品真正打动人、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因此,自觉涵养人民情怀,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每一个愿意为人民服务的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其思考和判断问题时必须恪守的基本要求。
1963年穆青发表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我们理解什么是“人民情怀”,什么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提供了范例。这篇含着泪水写成的通讯,成为一篇迄今依然为人们所称道的传世之作。
穆青对西方新闻界一些人在阐释客观报道原则时提出的“不带感情和偏见写作”的观点,有自己的认识。他直言不讳地说“没有感情怎么写作?”他经常强调“一个对党对人民没有深厚感情的人是当不了好记者的”。他对青年记者提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勿忘人民”。而他自己就是一个始终把人民挂在心上,对人民群众有着深厚感情的人。
穆青长年坚持到基层,到农村,到群众中去采访,去调研,即使是担任新华社社长,他每年也要在百忙中抽空下去采访,去会会他的那些农民朋友,去听听他们的呼声和愿望。正因为此,他写的文章总是那么朴实,那么充满情感。穆青回忆说,在写《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通讯时,他一边写作,一边在掉泪,眼泪把稿纸都滴湿了。而在采访时,兰考的干部群众含着泪向他介绍焦裕禄的事迹,他听着听着眼泪哗哗地流,以至于无法自抑,采访被迫中断⑨。
这说明,写作水平既是写作能力问题、也是新闻文风问题,更是思想道德问题。一篇精品力作的产生,既需要写作者的“笔力”,更需要写作者的“脑力”和“心力”。穆青用自己一生的新闻实践,为我们诠释了只有自觉地涵养人民情怀,时刻把人民挂在心上,才能把自己锤炼成一个人民放心、信赖和爱戴的新闻工作者。
三、以“脑力”为核心和统领,全面打造“四力”
在“四力”中,“脚力”是基础,只有靠着“脚力”迈开腿,走出门,走进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深入工厂农村的车间地头,才有其他“三力”的用武之地。“眼力”是关键,能不能发现线索,找到新闻,完成写作,关键要靠“眼力”去观察,去发现。“脑力”是核心,只有靠着“脑力”去思考,去分析,才能抓住事物的根本性质及其相互间的内在关联,对事物作出准确的判断,写出有思想、有价值、有品质的作品。“笔力”是落脚点,只有通过“笔力”,通过出色的写作力和表现力才能使前面的“三力”最终得到完美而直观的体现,才能使宣传思想工作和新闻舆论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得以最终实现。
总之,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要并用,要同时发挥作用,宣传思想工作和新闻舆论工作才能得到完美的结局,理想的效果。由此看来,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要增强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就须以“脑力”为核心和统领,全面打造“四力”。要全面打造“四力”,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努力。
(一)坚持读书学习,增强知识与技能储备
增强“四力”的关键首先是要坚持读书学习。党中央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国家”,充分说明了,加强学习对一个政党,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而对每一个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者来说,作为启迪人们心灵、净化人们思想、铸造人们精神的专门人员,更需要通过读书学习来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为打造“四力”提供知识与技能储备。特别是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尽可能地多读书,多实践,要使自己成为“杂家”,要主动地去多涉猎、多实践、多积累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本领,这样在采访遇到各方面问题时,才不致于无所适从,难以应对。当然,新闻舆论工作者还要按照习近平提出的培养“专家型”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争取在一两个自己较为熟悉的领域有较广泛的积累和较深入的思考,努力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二)坚持调查研究,增强实践意识
调查研究是做好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功,是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者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当年刘少奇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中就提出,新闻报道要以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为基础,记者应当掌握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做“专门的调查研究人员”。从这一角度讲,宣传思想工作者,特别是新闻工作者应该成为专门的调查研究人员,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去了解社情民意,把握群众心理,熟悉社会情况,进而为打造“四力”提供经验与能力储备。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毛泽东早年所做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以及江西兴国、福建上杭等地的农村调查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而习近平这些年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所做的大量调查研究,及其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为我们做出了典范。每位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自觉自愿地把调查研究作为党的传统和经验好好继承和发扬,积极、主动地通过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调研功力,打造自己的“四力”。
(三)坚持全方位锻炼,综合提升整体素质和能力
2019年2月13日,黄坤明同志在宣传思想战线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对推动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明确要求,即要“以提高政治能力为根本,以增强专业能力为关键,以锐意创新创造为紧要,以培养优良作风为基础”⑩。
“政治能力”“专业能力”“创新创造”和“优良作风”,这些被称之为“根本”“关键”“紧要”和“基础”的东西,都是对全面打造“四力”,综合提升整体素质能力的基本要求。大量实践和生动案例说明,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者要综合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必须坚持全方位锻炼,要通过长期的磨练、锤炼和修炼,通过不断地总结、积累和沉淀,才能综合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在前面部分所列举的几个典型事例中,无论是陈锡添、胡福明,还是穆青,无一不是全面打造“四力”,综合提升整体素质能力的典范。他们在长期实践中练就的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大手笔,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可喜的是,这些前辈的情怀和精神在不断传承,不断发扬光大,一批批中青年宣传思想和新闻工作者在成长,在用行动践行着老一辈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者为他们开创的传统,发扬着这些前辈为他们所留下的精神财富。
新华社女记者张严平就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2005年张严平采写的长篇人物通讯《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鸣惊人,收获了众多“粉丝”。这篇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作品再次诠释了思想情感的力量,展现了“人民情怀”的威力!
张严平自己说,她是在用“心”写作。为了采访四川小凉山乡村邮递员王顺友,她专门跟着王顺友走了一趟崎岖艰险的“马帮邮路”。一路采访,一路交谈,她终于打开了王顺友的心扉,知道了他为什么那么爱马,为什么那么爱唱歌,为什么那么寡言少语,为什么能在那样艰苦的工作岗位上一直坚持下来。这篇优秀作品可以说是“用脚走出来的”,更是用“脑”和“心”写出来的。后来她自己说,如果没有走那趟崎岖艰险的马帮邮路,没有那次刻骨铭心的实地采访,她的内心就不会有那么多真切朴实的感受,也不会写出那么感人至深的报道。(11)
说到“整体素质和能力”,不由地使我想到了范静宜和他写的著名述评文章《莫把开头当过头》。1979年5月13日《辽宁日报》发表的这篇文章当时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引发了人们对刚刚起步的农村改革的关注。当时许多省市党报作了转载,《人民日报》5月16日在头版头条转载时还加了按语,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像范静宜那样,“多搞一些扎扎实实的调查,用事实来回答对三中全会有怀疑、有抵触的同志”。范静宜同他的这篇报道不但成为反映改革开放新闻作品的典范之作,而且成为全国高校新闻采访写作教学的典型案例。
到底如何看农村的改革?当下农村的形势到底是“糟得很”还是“好得很”?时为《辽宁日报》农村部记者的范静宜带着这些问题离开省城,坐上胶轮大马车往下走,往他熟悉的生产队走。这是他多年来坚持的做法,每当遇到在上面,在报社弄不清楚,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他总是往下跑,到农村去,向基层干部请教,向农民请教。因为他认为“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在建阳农村,他召集干部群众开座谈会,到田间炕头和牛圈马棚去向农民调查了解情况。农民对他说,以前连种土豆也说成是资本主义了,都没活路了,现在可好了,有了自主权。两种观点,泾渭分明,反差如此之大!通过在基层向农民的调查,范静宜心里有数了。于是,他根据所见所闻写出了《莫把开头当过头》这篇堪称“精品”的述评文章。他认为,农村的改革不是“糟得很”,而是“好得很”,不是“过头”,而是刚刚“开头”,不是“支流”,而是“主流”。(12)他为农村的改革高声呐喊,奋力鼓劲,尽到了一个新闻工作者“记录时代风云”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职业责任。
范静宜的一生都在为党的新闻事业奔波、忙碌和奉献,退休后,他又受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在清华大学继续传承他的新闻理念和精神。学生们问他,“如果还有来生,您将作怎样的选择”,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如果有来生,还是当记者”(13)。可以说,他用自己一生的勤勉奋斗与不懈追求,为广大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者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我们今天要全力打造“四力”,综合提升整体素质能力,就需要学习和传承穆青、范静宜等老一辈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者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尽职尽责,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一个政治强、作风好、业务精,真正让党和人民放心的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者。
(本文原刊于《出版发行研究》2019年第10期,内容有改动)(作者系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新闻传播学科召集人。)
注释:
①2018年8月23日《人民日报》。
②2018年8月21日《人民日报》,以下出自该讲话的引文不在单独作注。
③2018年11月9日《人民日报》。
④2019年1月17日《人民日报》。
⑤2019年2月14日《人民日报》。
⑥王瑟:《好记者是跑出来的,好记者是苦出来的》,《新闻战线》2019年第5期,第39-43页。
⑦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4-39页。以下出自该文的引文不在单独作注。
⑧2014年8月21日《华西都市报》第17版:特刊《我把小平写成人,不是神》。
⑨白木,劲松,蒋晔:《穆青:用新闻写就人生》,《党史纵横》2003年第2期,第18-20页。
⑩2019年2月14日《人民日报》。
(11)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历史工作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张严平口述实录》,《新闻春秋》,2015第2期,第84-87页。
(12)参见百度文库,范静宜:《心怀全局写苍生》。
(13)《范敬宜:如果有来生还是当记者》,《青年记者》,2005年第8期,第29-32页.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