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追求,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深刻改变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为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10月15日,首届“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在北京落下帷幕。
思想激荡,文明互鉴,指引未来。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来自中国和20多个国家的百余位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一主题,以宏阔的世界眼光和研究视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新闻传播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国际关系学视角,集中展示了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的原创性前沿成果,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独特意蕴和时代价值。
“学术中国”引领国际对话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00年,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100年,也是党重视理论,领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100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用学术书写了社会发展的五彩华章。首届“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打破以往分议题、划界线的研讨模式,与会学者从历史性和现实性视角,展示中国学术取得的斐然成就,探讨中国式现代化以及未来学术发展之路。
现代化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彻底打破了只有遵循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神话。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现代化探索作出的杰出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原所长于沛表示,在世界大变局中,中国是最大的良性变量。中国文化的勃兴在世界上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首届“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的召开对于让中国声音、中国智慧走向世界、关怀人类、拥抱未来意义重大。
“‘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的举行是中国走向世界学术主场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谈到,从参与到主办,从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到主动设置重大学术议题,并引领国际对话和探讨,如今的中国学术正在由国际学术的客场走向主场,彰显了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反映了我国国际学术话语权的提升。
一百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的成绩不是偶然性造成的“奇迹”,而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性的合理结果,因而其进程也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韩震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密码在于,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找到了能够让中国既救亡又启蒙的科学理论,真正凝聚了中国人民、组织了中国人民,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并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中找到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论坛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进行多维度、跨学科研讨,对于引领中外学界关注中国发展、研究中国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远在海外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金应忠在线上观看首届“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后,感慨颇深。他告诉记者,以中国学术引领者姿态登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舞台,10多个基础学科的国内外学者齐聚一堂共议“国之大者”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主题,彰显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集中各个学科力量共议这项“国之大者”的能力、潜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需要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集中各个学科力量探讨的当代中国的真理论、真问题多得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仅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而且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而这一切均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多种多样学科的发展命脉相连、休戚与共,论坛显示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家存在共同的关注点、力量的凝聚点。因此,将不同学科之间对共同关注点,从不同专业视角思考的真见解汇聚在一起、群雄逐鹿,是推进学术真创造、形成学术真繁荣的一个有效途径。
会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张涛甫对记者表示,论坛中最大的亮点是,中外学者对于现代化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将西方提出的现代化理论“定于一尊”,告别了由西方主导并操纵的“单一”现代化的理论道路和意识形态陷阱,而走向了“复数”的现代化理论研究道路。由于在地化的差异,更多的国际学者是基于对中国年深日久的观察和判断,他们所得出的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肯定是一种跨界认知,可以说这些学者所做出的努力是非常可贵的。通过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跨学科探讨,将推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理论框架,使中外学者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达成共识。
多维探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现代化道路是多元的,探索是无止境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什么会成功、是否具有普遍性意义?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实现创新发展?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诸多前沿问题,在中外专家学者的思想碰撞中愈益明晰。
论坛中,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总结了造就中国发展奇迹的12条原则,并指出世界要了解中国,就必须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思维方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内涵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活力、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中国的伟大奋斗和自力更生需要。
“这些观点都是认识多元现代化之路的有益尝试,也是人类正确认识自我的有益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周弘谈到,“现代化之路”是各国人士孜孜以求的历史性议题,也是一个国际热议的学术性议题。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证明,现代化之路虽然有先后之分和互鉴之实,但并没有高下之分,也不具备“唯一性”和“排他性”。孕育于不同的国情和历史文化氛围中的现代化道路,虽然或多或少受到外界的激励与启迪,但必然植根于本土才能获得不竭的生命力,这是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达成了共识的道理,而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更深刻地认识多元的现代化之路,认识各自的特点、经验,也认识教训与不足。在比较与互鉴中实现各自的自我完善与提升,进而达到推动人类进步的目的。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对人类生活的各段历史、人类社会的各种创造抱有敬畏之心。
论坛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研究的创新之处是,众多学者立足“长时段历史视野”,强调分析、诠释现代化问题的“多元现代化”立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谈到,中国的现代化不是重复西方道路的现代化,而是结合自身历史与现实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探索,为人类文明增加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共同富裕的探索,也为世界其他地区的现代化创造了缩小收入差距与共享社会进步和发展成果的东方模板。在探讨中,外国学者还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是将人民的现代化需求贯彻于发展诸过程的现代化,是体现人民意志的现代化。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必将为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提供丰富的经验支持,中国也必将实现自己的现代化建设理想。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院长袁祖社同样发现,中外学者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开始摆脱现代化理念、道路和模式等问题上狭隘的“西方中心论”或“西方优越论”的弊端,尝试站在世界历史立场、人类整体性立场,设身处地地客观评价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充分认识和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引领中国发展,进行现代化伟大探索实践中的领导作用;充分肯定了中国发展对于世界历史的贡献。同时,这些国际学者更加肯定了作为一种“时代精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性意蕴,以及以中国扶贫脱贫为代表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对世界作出的贡献。
道路问题是国家治理的根本问题,道路优势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优势。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是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的命脉所系,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艰苦探索的历史性课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吴志成表示,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不懈奋斗实践,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人民幸福安康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人类发展进步、创造人类美好未来的人间正道。
搭建传播中国学术思想的重要平台
深化国际学术交流和文明互鉴,不断提升中国学术的国际话语权和传播力、影响力,加快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大有可为。
中华文明历经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最终不忘本来,融合外来,实现了儒释道合流,催生了宋明理学,让我们站到了人类文明的高峰。当下中华文明再次来到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坚信,中国学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融汇中西,一定会再度登顶人类文明的高峰。欲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既要发现真问题,提出好方案,坚持高标准,产出好的知识产品,更要致力于探索一流的思想资源和分析框架,贡献好的学术世界观。他提出,在中国法学领域,应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立足中国实际,面对中国问题,传承中国文化,发扬中国智慧,借鉴域外经验,提出中国方案,既不妄自尊大,更不妄自菲薄,为重建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在法律文明领域的自尊和自信,作出独树一帜的贡献。
“近代以来的长时间里,中国只是向外国学习,围绕外国学界理论热点进行讨论。随着中国的崛起,开辟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学术界需要主动设置议题,引起国际学术界关注,共同交流和讨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徐勇谈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进行了史诗般的伟大实践,中国学界要对中国实践、中国经验进行学理表达,从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中提炼总结概括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理论,真正回答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问题。通过国际会议、国际发表等方式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交流,打造为国际学术界听得懂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让外国学者认识中国、理解中国、走近中国。
在欧阳康看来,推动中国与世界的学术研究开展平等对话,首先,要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和问题意识,聚焦人类和世界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当今世界正经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国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国学者应当率先关注和回答全球治理的种种问题,做出具有指导性意义的回答,获得更多国际事务话语权。其次,在总结中国经验中,发展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要善于从中国道路历史经验中寻找智慧和答案,整合制度优势、文化优势和社会优势等,不断增强学术自信,推动中国稳步前行。再次,讲好中国故事,要注重话语体系的转换。在强调中国特色的基础上,以国际主流社会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方式,将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和中国实践讲清道明。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家根植于祖国大地,使自己的学术发展不仅能获得肥沃的土壤,而且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成果。金应忠表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家不仅有责任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持续关注中国发展、研究中国问题,而且有可能在坚持和发展自己主体性的同时博采世界众长、汲取世界精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体系,在服务于伟大祖国的同时观照全球、有益世界,使自己的学术成果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光照人类进步的方向。
首届“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落下帷幕,满载学术硕果,我们期待来年再聚。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方军表示,论坛的谢幕,不是思想之旅、学术之旅、文明之旅的结束,而是新的起点和延续。首届“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是一次思想的盛会,是一次学术的对话,是一次文明的互鉴。与会专家围绕论坛的主题,发表了许多原创性的思想、理论和观点,令人大开眼界,美不胜收。百余位中外不同学科领域的著名学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展开跨学科的深度学术对话,既彰显了学术的尊严,又彰显了对话的价值。今天,有理性、有格局、有作为的思想家,所面临的历史责任,是深化对不同文明之间对话、互鉴、融合的理论研究和学理思考。闭幕式上,方军真诚期望,海内外学术界专家学者踊跃参与下届论坛主题征集活动,动态设置研讨主题,继续为“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贡献学术智慧和力量,携手努力,共同提高中国学术国际影响力。
首届“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承办。论坛力求全方位展现“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打造世界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论坛品牌,成为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的重要平台。
本报记者 段丹洁
张译心 阮益嫘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