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翻身赘婿、复仇娘娘和靓妹萌宝们在形形色色的屏幕上说起英语、泰语、阿拉伯语,你会发现,尽管漂洋过海,土味情话依然魔性不减,网剧大女主与美剧女魔头竞争顶流,日本二次元和国潮新动漫跨屏联动。在网络文艺打造出的娱乐新世界里,地道“网文味儿”变成全世界谙熟于心的审美体验,而短视频里网红主播的一句话带货,就能引发时尚小商品的全球旅行。我国互联网文化发展三十余年,在文艺领域内频繁酝酿爆款。流行小说、弹幕混剪、微短剧等,不仅国人喜欢,也赢得亮眼的出海成绩。网络文艺能通行全球的背后,离不开网络媒介的通用性、青年群体的共情性和文化工业的效率性支持。
一、网络媒介的通用性
互联网搭建虚拟世界,也为这一跨越地理维度的空间建构起内部的通用法则,包括通用技术、通用文化逻辑和通用语言。网络媒介通用技术构建虚拟世界的基础设施,即计算机编码和程序编写的各类应用。在“iOS”和“安卓”两大市场上,罗列着众多不同版本、不同目的的新奇网络应用,而下拉式菜单、滑动式翻页、闪烁跳转等指示方式共同构成的易操作界面,则充当着物理世界里的红绿灯和分道线。借助软件的通用标识,差异化的众人转变成软件的用户、数据提供者和内容生产者,而从他们第一次回复、点赞和转发开始,就已经走上了网络文化的底层生产逻辑轨道,开始介入网络的参与式生产。
新媒介领域的通用文化逻辑涵盖网络上的全新表达方式与语法,也为网民媒介身份的辨识和区分提供支撑。由于并非源自自然历史,而是由技术开发者规定和设计,媒介世界的文化逻辑更加直接高效。一方面,为实现全球通行,它必然参照传统社会的日常生活进行构建,以避免让普通人产生疏离感;另一方面,这种文化逻辑又专属虚拟世界内部,能绕开现实束缚,依托媒介经验帮助人们重新建构虚拟身份的差异。在虚拟世界里,人们不分国界,而是共享“网民”之名,其身份界定也不受地域、国别限制,而是以媒介经验及媒介运用能力标记,网络文艺随之携带全球基因,其表现手法和故事模式往往出其不意,又并非遥不可及。
在新媒介平台上向不同文化群体传播,自然需要适配媒介的通用性语言。网络世界的表述方式与生活中自然语言不同,是将人数据化、类型化,剥离社会属性等干扰因素后,根据群体特征和精准传播目的,挑选出的最直接有效的表述方式。借助人机之间自然语言和计算机语言的转译,我们时常感觉手机似乎能更清楚自己的需求,这就是媒介通用语言在技术支持下形成的用户针对性。在网络文艺中,媒介筛选各类文艺形式,对其改造、强化、保留最适合网络传播、容易引发共情的部分,而非传统意义上精致、完美、无可挑剔的那一类。以网络文学为例,其发源于北美时,主要是学院乃至实验室产物,以多媒体和计算机语言编写的文图游戏、数码作品为主,创作需要专业的软硬件环境和计算机知识。这类作品在文艺观念更新和表达的先锋探索方面有价值,但由于采取的是广大网民很少接触的非通用性语言,因而难以在网络世界通行。如今,网络文学名下传播最广的,是源自中国的类型小说。它们没有炫技的形式或精美修辞,却让一个个虽不完美却特色鲜明的角色纵横世界。正是因为采用了难度低、近似口语的写作,以大众通行的语言引发参与和创作热情,将网络文学变成一个广泛开放的概念。
因此,判断网络文艺质量并不能用以往文艺作品的标准衡量,而是受其自身独特的媒介规律主宰。如果说印刷媒介的通用语言是书面语和分析性、广播电视的通用语言是播音腔和镜头感,那么网络媒介的通用性语言就是源自大众的网语、网感和网络应用能力。把握好媒介通用性原则,文艺作品自然能具备跨越文化差异、在媒介平台上畅通无阻的特性。
二、青年群体的共情性
以网络媒介为社交娱乐平台的主要群体是青年,因此,青年是网络文艺的主要创作者和传播者。正是那些时时刻刻在线的年轻人,携带不同国度文化、风俗、典故和俚语参与网络文艺,才使新媒介成为跨文化、跨地域通行的文化生产平台。网络文艺通行的媒介语言并不只有语言文字,而是群体高度认同、容易唤起共情的综合表达。它是网络文学中去除书面精致修辞的爆款金句,是短视频和UP主混剪中点石成金的“五毛钱特效”,是直播中素人温情或幽默的点点滴滴。符号表情、拼音象形、emoji和p图剪辑手法,让网络文艺变得易理解、高容错,最大程度上鼓励青年们亲身参与。
青年处于人生最敏感、情感需求最旺盛的阶段,容易怦然心动,又常嫉恶如仇,对异性的倾慕、对知音的渴望、对功成名就的渴望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使得他们不仅成为新媒介世界里行为最活跃、表态最积极的群体,还以自身情感在网络文艺建设中发挥影响力。让这个虚拟世界从“有用”变得“有情”。在网络文艺作品中,青年情感的共情性表现为情绪的通感和价值的共识。中国网络文艺在通俗文艺常见的善恶分明、惊悚悬疑的基础类型上,以热血奋斗激发读者强烈的代入情绪,形成独特的“爽感”体验。这种对情绪共鸣的把握和强调,并非源自创作者的天才灵感或刻意学习,也不是“代言人”使命的驱动,而是网民个体尽情抒发、充分表达的结果。而情感的生成和变动,在此基础上理解的达成和行动的支持,正是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使网上青年个体表达转化为群体需求的,是网络技术。在数据视野中,每个人都成为去除文化身份、历史背负的单元要素。网络文艺的创作者只需充分表达个体感受,就能通过目标用户分析、智能终端匹配,大数据针对性推送,在共享“网民”称号的群体中找到与自身情感适配的对象。因此,网络文艺是一种由个体到群体,推己及人的创作,其面貌由媒介差异而非文化差异决定,其创作与接受群体的联系也借助媒介传播完成。凭借数据捕捉,个人情感转化为年轻群体和阶层类型的特征。地方文化、历史民俗融汇其中,以最能引发情感共鸣的故事情节和感性形式呈现。青年文化中的认知壁垒更少,对于新鲜事物也更加友善,在热衷投入网络的青年人群体中,其生理特征、情感模式等契合并影响网络文艺。所以以青年群体为主体的网络文艺天然有利于跨文化、跨地域传播。网络文艺不仅推进成型的好作品全球快播,更在文艺创作与欣赏的活动过程中达成文化共识。因此,网络文艺是全球性的,与其他形式更完备、文化含蕴更复杂的作品相比,强调情感性、以青年为主题的网络文艺更容易出海,获得全球流行。
三、文化工业的效率性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如今常被认为是低估了受众的主体性。然而,批判法兰克福学派观点的人们,却可能是忽视了文化工业也可利用受众主体性进行生产传播的潜力。网络文艺的发生发展揭示出这一点,其中体现的文化工业的效率性是其顺畅出海的重要动因。
中国网络文艺是新兴文化工业的一类。它令人瞩目的市场业绩不仅来源于从不断试错实践中筛选出了畅销作品类型,更源于通过调动网民主体性,鼓励大量创作、浏览和评议,培育起了庞大且媒介经验丰富的生产群体。通过文化工业流程高效把握产品和生产者两方面,我国网络文艺才能在出海过程中动力强劲。虽然全球网民彼此相距甚远,文化背景迥异,但信息技术应用的民主化和普遍化,使得全球信息加速同步,网民共享同样的网络文化议题。网络创作者之所以擅长对情绪的捕捉、对套路的提炼、对节奏的把握,正是因为他们的创作对象是全体网民,而不是某一种特殊身份的文化群体。网络文艺传达群体心声,这使其易于跨越文化差异、突破阶层壁垒。同样,由于共通欲望源于基本层面,它们也无需复杂的跨文化转译,就能打动地球另一端的群体。
我国相对低廉的上网费用,使得上网成为普遍的娱乐,也就培育出大量媒介经验丰富的网民。当简单的上网“玩乐”成为自主的用网“生产”时,网民就成为面向世界的文艺生产者,他们构思的人物、情节和探索的新颖盈利模式成长为世界大众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这部分大众文化带着“made in China”的标签。网络文艺天然带有“眼球经济”“流量经济”基因,追求广泛传播和海量受众,出色作品本身就是流行文化的内容。而在全球化语境中的流行则意味着文化产品具备精准把握时代脉搏,回应当下问题的能力,从而跨越地域限制,受到广泛喜爱。网络文艺创作素材丰富、选择众多,但能在网民严苛的筛选和评议下获得交口称赞和主动传播的作品,必然是贴近大众生活、把准大众脉搏的。而大众趣味的通俗化和普遍性,注定其带有跨文化、跨地域的特质。因此,网络文艺的表现形式从不挑战受众或自命清高,也不尝试生僻前卫的话题,而是直接拥抱最为通俗接地气的类型化题材。可见,同时拥有流行文艺、大众文艺、通俗文艺身份的网络文艺,虽然是中国创新文艺,但在文化表现和产业目标等方面与西方大众文艺、通俗文艺一致,天然具备扬帆出海的潜力。
网络天然是世界性的,中国网民把握住新文化兴起的先机积极参与,获得全新网络文艺世界的话语权。中国网络文艺以专业技术破解创作密码,以诙谐温情赢得全球受众,其出海的亮眼表现为国际文化传播领域打开了全新的思路。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社交媒体时代网络文艺中的‘玩劳动’研究”(22BZW02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教授,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