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浪潮下的网络文学:坚守与突围

2025-03-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近几年,ChatGPT、Sora、DeepSeek等人工智能进入应用场域,包括网络文学在内的新媒体内容正在发生一场从观念到实践的深刻变革。网络文学不断演变,哪些在变,又有哪些不变?如何应变?……

  带着这些疑问和思考,笔者采访了几位有代表性的网络文学作者,他们分别是:1970年出生的庹政、1981年出生的阿菩、1985年出生的童童(女)和1989年出生的净无痕。试图通过对话,找寻答案。

网络文学的价值坚守

  李安:我认为你的作品在“爽感”中创造了“美感”,我想请你结合你的创作谈谈这个话题。

  净无痕:从《诗经》到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创作者的写作方式一直在变,但灵魂从来没有变,始终以通俗易懂的文字传递真、善、美的价值观,展现家国情怀,引起读者共鸣。

  李安:目前,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给新媒体内容创作者带来更多可能,对此你如何看待?你如何预测网络文学的下一步发展?

  净无痕:我认为人工智能会在未来更好地辅助创作者——人工智能拥有完善的数据库,能够查询到作者想要的任何素材资料。人工智能现在已经能够根据文字一键生成视频,这能够赋予创作者更多的可能性。我认为网络文学应该只能算是进入了中场,下一步极有可能诞生世界级的超级IP。

网络文学的规律省思

  李安:有人呼吁将网络文学设置为一门学科,对此,你怎么看?

  庹政:我支持把网络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来设置,网络文学的创作有其独特规律,类型化创作是网络文学的重要特征。开设网络文学课程,可以更好探究创作规律,辅助作者写作,助推整个网络文学行业发展,与新形势下的创意写作浪潮相适应。

  李安:媒介技术不断进步,人工智能正在改变很多,你觉得网络文学哪些在变,哪些没有变?

  庹政:新的媒介技术例如短视频的快速发展,会使网络文学的创作发生变化,这很值得期待。但网络文学再怎么变,仍然需要人物、故事、情节这些要素,遵循网络文学的创作逻辑。

网络文学的全球视野

  李安:我关注到这几年你的创作题材发生了变化,从爱情题材转向现实题材,又创作了科幻小说。作为一名网络作家,你为什么会选择不同的题材?

  童童:首先我认为网络作家是一个具备多样性的群体,每个人都能在网络上发声,创作自己的故事,因而网络创作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其次,文学是作者表达的一种方式,在多年的创作积累中,作者会有许多沉淀的情绪、价值观与思考,希望由某部作品来传达。当原有习惯的创作框架无法承载想要表达的内容,就会向外拓展边界。

  李安:你在2023年国家网络文学周获得了网络文学海外传播个人奖,你是如何看待网文出海、网络文学跨文化传播的?

  童童:过去十年,网络文学促进了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网文作品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它的广泛传播和赢得的青睐,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未来,网络文学也会因为创作的多样性、传播的便利性以及作品的数量优势,凸显自身的传播价值。

网络文学的生产革新

  李安:网络文学的批评、互动与及时反馈是一个特别值得研究的事情。你认为与网民的互动给你带来了哪些影响,影响大吗?

  阿菩:我认为有很大的影响,这种网络互动有两个特点,一是即时性,二是数字性。即时性意味着章节更新后能马上得到读者的点评与反馈,继而影响作者的后续写作。可以说,我的写作能力和写作风格都得益于这种互动机制的锻炼。另一个就是数字性,作者会通过后台直接看到小说的订阅量,一章写得好,下一章的订阅量可能会高,这是非常积极的正面反馈。

  李安:当前一些Z世代的作者正在崛起,你如何看待网络作家的迭代?

  阿菩:我非常关注新生代的作家。网络文学发展至今,我认为已经来到了第五代。第一代作者活跃于网络论坛,继承了印刷体文学著名作家的写作风格;第二代作者与网站兴起同频,创作更具网络文学特色;第三代作者基于移动阅读特点,有意缩小章节篇幅,形成新的创作体验;第四代作者置身全版权开发时代,IP意识更加成熟,期待将自己的作品改编为电视剧;第五代作者是互联网原住民,网络文学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此同时也更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常畅 沈锐(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