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化”是湾区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最新形态,也是数字时代区域文学的发展趋势。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自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人文湾区建设进入国家战略层面。2023年,《“数字湾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对“数字湾区”建设给予政策支持。同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人文湾区的建设正得政策之先、时代之先、理论之先,在传承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精髓的同时融入当代创新元素。近年来,文艺粤军、人文湾区、数字融湾、文化游径、文学散步、湾区云空间等学术话语空间正在粤港澳三地形成,数字与文化深度融合,数字人文助力湾区建设,逐渐发展为新质文化业态。
高新技术推动人文湾区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数字人文始于人文计算,即将计算方法应用于人文领域。无论是在人文学科中利用数字资源还是对数字资源进行人文分析,都需要大量的智能计算平台支撑。
当前AIGC技术已经从“文生图像”进阶到“文生视频”,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数字人文中的VR、AR、MR、XR都对计算能力和图形处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香港数码港首座AI超算中心于2024年底投入服务。广东布局建设广州、深圳两个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诸多粤企正推动AI向产品化迈进,在数字出版、动漫网游、VR乡村漫游等数字文艺产业的开发上不断突破。
近几年,大湾区已经在文艺精品、文艺场所、文艺社交、文艺服务等与数字人文的融合方面取得不少成果。《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发展指数报告》以统一标准进行数据处理,并通过德尔菲法与优序图法对各个指标进行指数加权,对湾区文艺现状进行定量评估。这是目前国内首个以指数形式发布的区域文艺发展报告,为当前区域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利用大数据和指数模型将数字技术与文化建设进行融合提供了诸多启示。广东省革命历史博物馆充分利用革命历史遗产,通过数字技术重唤文物生机,既发挥了博物馆作为公共空间的文体休闲功能,又赋予革命文物情感动力,完成爱国主义教育。舞剧《咏春》通过数字人“厘里”和真人演员的跨界表演重讲咏春故事,AI技术展现非遗魅力。《咏春》不断“破圈”出海,融合传统与现代、舞蹈与武术,赢得了巴黎、伦敦等海外观众的喜爱。澳门基金会开展“澳门记忆”大型文化保育工程,通过建立一个网上互动多媒体数据库再现澳门的历史文化。数字技术正将文艺空间转变为动态的媒体环境,未来的大湾区还需要更多的高新技术支撑AI与数字文化深度融合,加速发展数字文娱、在线文博、文学地图等新质文艺生产力,促进湾区文艺的数字转化。
文化融通促进数字湾区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了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的全新定位。大湾区“一点两地”建立在地域相邻、民俗相近、人缘相亲、语言相通的基础上,并在多年的文艺实践中逐渐从互鉴走向融通,不断扩大。
一是融通并发展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的地方文化建设,通过提供政策、人才、投资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建立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互动合作发展机制,积极转型,形成各地粤曲、粤剧、英歌、牙雕、面塑、广彩、宫灯、咸水歌等特色数字文化产业。粤港澳大湾区独有的广府文化、客家文化、雷州文化都是建立在多元文化融通的基础上。潮州政府在多方支持下将潮州古城初步打造成为集文物保护与文化体验、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特色文化商业等功能于一体的文旅商业区,进一步将潮汕文化这一区域融合文化展现给全世界。汕头的侨乡文化、揭阳的玉都文化与数字人文结合,从不同方面促进了潮汕地区文化、旅游、商业等多领域的融合共进。
二是依托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和澳门“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高层次平台,融汇多元文化,扩大文化产业输出,“借船出海”,助推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澳门的“横琴——澳门国际数字艺术博览会”“海上丝路·双城忆——清代广州十三行之广州与澳门印迹”等运用数字人文技术在澳门文化中融入国际视野。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合作峰会已举办到第三届,该峰会打破了单一的论坛形式,举办了美术展览、舞蹈展演、魔术人才培训和汇报演出等。深圳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创新展”融合了粤港澳三地力量研发的前沿性文化科技成果。粤港澳大湾区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强港澳及珠三角9市文艺工作者、海外华人华侨的沟通联系,展现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政策护航下,人文湾区将进一步向外开拓渠道,向内引进合作,以文化人、以艺通心,以文艺的形式讲好湾区故事与中国故事。
新质学术厚植人文湾区建设
湾区文学经历了方言文学、改革文学、报告文学、海洋文学、科幻文学等发展路径,在21世纪更涌现出《命子》《时空画师》《妈阁的恐龙人》等一系列富有数字先锋意识的文学作品。新时代的学术研究更要自觉拥抱数字技术,创新研究方法。
一是拓深新型文化智库建设。智库是国家软实力和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已经成立约1500个智库,位居全球第二。当前的智库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医疗等诸多领域,但是较少涉及文化领域。随着人文湾区数字建设的深度开展,文化艺术智库建设已经提上议程。当前的湾区文化智库主要集中在研究部门、高校和社科院系统,如岭南文化传播研究院、香港国学发展研究院、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等。湾区文化智库培养了许多复合型文化人才,但是在咨政质量、成果转化和影响力构建等方面仍需不断探索。
二是构建中国特色文学研究学科体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曾提出要“深刻地把握住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审美范式的转换,并概括出一种新的中国式审美现代性理论结构与情感结构”。在现代语境中重审中国美学、再造传统文化是新时代赋予湾区学者的使命和责任。数字技术创造出文本概念化和实践文学研究的新路径。《融媒介:赛博时代的文学跨媒介传播》《数字人文与新文科发展》等数字人文研究成果坚持文化主体性,从以粤港澳文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追踪到世界文学和民族文学的辩证关系上。数字技术与学术研究理应相互赋能,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和中国新质文化生产力建设。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在新的时代节点上,以文化为脉、以数字为径打造国际一流湾区,是时代赋予粤港澳大湾区新的文化使命,也是构建中国特色数字人文研究话语体系的重要途径。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香港当代报章文艺副刊整理与研究(1949—2022)”(22&ZD27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